22日,大冶市环保协会秘书长柯培新向记者反映,大冶有一处经过了900年的泮池,但是如今却没有得到该有的保护。周边的一些居民与摊贩随意往池内丢弃垃圾,让一个古老的泮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潭”。
回忆 一座泮池与一段儒学历史
是什么样的水池经过了900年仍然存在?带着疑惑,记者跟随柯培新前往了现场。原本以为这样的水池应该隐于偏僻之地,但是到达现场后,记者却发现水池就在人流量最大的东岳路1号,而这里是如今墈头老街的入口处,曾经的大冶中心。
柯培新介绍,大冶市东岳路1号是原大冶的儒学堂旧址,后来一段时间为大冶县政府大院,如今是工商银行大冶市分行办公楼。“儒学即县学,大冶城关有地名儒学湾,就是靠近儒学堂而得名,儒学堂为封建时代大冶县的最高学府。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称入泮,而着院内门口的水潭称之为泮池,泮池上的桥被叫做采芹桥。”
据了解,儒学作为官办学校,每个到文庙求学的人,都要先在棂星门祭拜,然后经过文庙前那半月形的池塘,即泮池,这是地方官学的标志。秀才开学第一天,由各州、府、县官率领绕泮池一圈,叫游泮。秀才入学也叫入泮。泮池上会架设一小桥,只有获取功名者方可过此桥,得功名常称青云得路,有些地方又称那座小桥为状元桥。
见证 经历多次修复成文化遗迹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泮池呈不规则半圆形,一架拱桥从水池中间而过。院内的一名老人告诉记者,池子的半径12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水深最深处达1.5米左右。
在大冶县志里有记载,大冶儒学始建于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清雍正和乾隆年间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筹银400余锭,历时八年。大冶儒学其最初招纳地方秀才“习道研经、培养举人进士”。后儒学进一步扩大,与孔庙合为一体。历史上的大冶儒学迁毁兴废达31次,最兴盛时,建筑面积达到1500平米。1977年拆除孔庙,改建成县政府,后改成工商银行办公楼。如今在青龙山公园内复原的大冶儒学基本上按照原来的图纸重建,但只有主殿。原大冶老城区县政府驻地西桥的泮池一直保留至今,属于大冶老城区历史最悠久的文化遗迹。
据不完全统计,大冶县儒生曾考取进士,宋9人、元2人、明10人、清10人;考取举人,明42人、清66人;考取秀才,明84人、清195人。柯培新说,“现在看到的采芹桥,桥面在后来经过了翻修,但是桥洞以下仍然保留了最初的样貌,池子周边的围墙也是如此。”
心声 池水污染严重盼全面保护
但是站在如今的泮池旁边,记者看到的确是水面上飘满的白色垃圾与浮萍,泮池的周边也被堆放满各类蔬菜与杂物。柯培新说,“我年轻的时候,这个水池还是很清澈的,但是现在却成了这个模样。”据了解,该区域属于东岳街办,该辖区的社区,在2016年对池水进行了清淤,垃圾清运达20吨,但是没过多久,池水又恶化了。柯培新介绍,站在自然与环保的角度上观察,由于十几年前,泮池底部被硬化,加之生活污水倒灌入池,沉水植物不能生长,水体生态系统恶化,被漂浮植物浮萍大量覆盖,缺氧导致鱼类、两栖动物、底栖动物、沉水植物死亡殆尽。没有生态循环,池水便成为“死水”。“截污不彻底,遇大雨小区居民生活污水从下水道倒灌入泮池。商贩和路人往泮池扔泡沫、塑料瓶和废弃家居用品,只靠社区每年一次的维护,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采访中,柯培新说,希望社会各界关注这一历史遗迹,加以保护,利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将这里的水体逐渐恢复。(记者 冯升 文/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