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水南湾村 穿越百年的立体“水墨画”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青砖黛瓦,厚重古朴;天井楼阁,浑然一体;雕梁画栋,相映成趣……坐落于大箕铺镇东山西麓的水南湾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鄂东南地区罕见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

水南湾古民居

水南湾古民居犹如一幅凝固的立体“水墨画”,古老的巷道里,青石板已被磨得光滑如玉,穿行在窄窄的小巷间,天井、石柱、石墩、石条、屋檐、窗格等,让人目不暇接。跨进古民居堂屋,正房、厢房通风、采光各有特点,九重居室格调一致,多间房屋大小布局不一,层楼叠院,古朴典雅,不难想象它昔日的繁荣昌盛。

马头墙

“水南湾的这一支族人,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江西瑞昌迁居而来,因族人中有一女子是当时皇帝身边的贵妃,曹氏家族在当地也显赫一时。随着家族人丁日渐兴旺,曹氏家族决定在老屋附近建造新的大宅。13年时间、100多名工匠,一片徽派建筑终于在水南湾竖立起来。”今年86岁的村中老人曹东晖介绍道。

水南湾还走出过不少的文化名人和革命烈士。革命烈士曹振亚的故居就在此处,唤作“思省堂”。

承志堂

据了解,水南湾总体布局以代表宗族的中轴线为基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村门、水塘、宗祠、大宅等,其余建筑围绕中轴线而建,对称安排。

曹氏的宗族祠堂“九如堂“是这座村落的“灵魂”,居于正中。一间间宅院、一幢幢房屋向两侧铺展开来,依着山的缓坡逐级而建。又以天井为中心布置住房,布局多为合院式,每个院落都设正堂,而后面的院落要比前院高出些许,寓意着“步步高升”。九重门连通两旁的99间横屋,家家户户紧密相连。

精美的雕刻

这样的建筑格局,使村落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家各户的房屋可自成一个单元,村内宅连宅、巷拉巷、户挨户、门对门、窗望窗,全村共用一个大门,形成了“数千人同住一屋”的格局,即使下雨天走村串户,也不会沾湿鞋。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这里,这里住了十几户人家,一声吆喝,小伙伴们就都出来了,我们在这里下棋,跳房子,晚上就直接睡在青石板上,这里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村民

曹玉龙指着地上刻的棋盘说道。

木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水南湾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水南湾村青年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了以“保护古民居,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以古民居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为特色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90后”曹钟孪便是青年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自发加入到古村保护中,自愿维护村庄环境卫生,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免费当向导,宣传讲解古村文化。

村庄的老物件

“通过对古民居的了解,加深了我对家乡的文化情感和自豪,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曹钟孪说。

志愿与传承是水南湾古民居这个小村庄特有的温情,早在10多年前,志愿服务的种子就在水南湾村发芽,从一开始小心尝试的寥寥数人,到慢慢成熟壮大,成了一支有组织有规模有信念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是一代人的坚持,也是一代人的传承。

水南湾传说:

相传,水南湾古建筑群在建设期间,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当初建房时,曹氏家族严格规定施工人员每担只能挑8块砖,一旦发现谁多挑了,家族便会邀请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告知其第二天不用来上工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保证青砖的棱角不受损伤,二是严格控制建设速度,防止粗制滥造,以保证建筑质量。

砖雕

传说主人每次杀鸡给匠人们吃时,唯不见鸡肝。匠人们离去时,便将门前四根大柱倒立。走到半路,打开礼品盒发现装满了腌制好的鸡肝,才知主人意在让他们带回给家人品尝。匠人们方知误会了,便返回用斧子在四根倒立的柱子上各敲三下,并留下了“倒立倒发,倒说倒好”的吉言。从此,在水南湾说话便无任何禁忌了,在方圆百里传为佳话。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卫学平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