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刘娟 通讯员 曹珍 汪佳欣)城市,因人之汇聚而繁荣,其发展核心在于人;管理,则以人为本源,致力于服务民众之需求。
三十年来,市城管执法局历经集成化、精细化、智慧化等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着力建设“大城管”格局。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一路走来,市城管执法局始终秉持服务民生的宗旨,以创建为龙头、以安全为底线、以执法为保障、以考核为手段,持续瞄准“城市管家”定位,用服务促升级、用服务提品质、用服务聚幸福、用服务强发展,以解难创优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用爱与诚,“管”出满满的幸福。
用心专心 再建“一座城”
三十载春秋辉煌不已。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参与者,市城管执法局以城市常态化创建为抓手,以群众视角为第一视角,持续为靓丽、洁净、宜居的大美大冶添砖加瓦。
冬日暖阳斜照,到尹家湖畔的城市客厅席地而坐,满眼冬景冷冽却不萧条,不时点缀的花镜景观,颇有几番“寒冬画景更胜春”的意味。
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局以“精细化”管理,持续擦亮“国家园林城市”品牌,全力打造“花园城市”“公园城市”。青龙山公园、尹家湖公园、世纪林等相继完成建设改造,金湖湛月口袋公园、观山小学小游园、刘开化小游园、圆梦国际小游园、夕阳红广场、雨润西广场口袋公园、大棋路正泰华府口袋公园、大冶湖青龙塔段环境提升工程等多处口袋公园陆续建设完成。
如今,美,逐渐成为大冶这座江南小城的显性标志。但大冶的美,绝不仅体现在园林。在“卫生之城”“便民之城”的打造上,市城管执法局竭尽全力。
在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大背景下,市城管执法局推动我市环卫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升级,推动完成了第三轮环卫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第三轮市场化改革之后,顺势开展“撤桶并点、定时投放”行动,18条主次干道1500余个可移动式垃圾桶全面撤除,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也在为这“一座城”注入着无限的活力。市城管执法局依托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试点村先试先行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改善村庄环境,不断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2024年,我市农村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自然湾有1540个,覆盖率占比为45.07%。
围绕“停车难、行车难”问题,市城管执法局不断发力。按照“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动“全市一个停车场”建设。截至2024年底,完成智慧停车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和县市两级平台对接,并联入网停车泊位17700个,新增智慧停车泊位3543个。统筹推进“六个一批”工作,完成城区13条道路1200余处、15000余米的非机动车位施划工作。
看着开心、住着舒心、行着放心、想着暖心,市城管执法局用心专心参与建设的这“一座城”,对比三十年前,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倾力倾情 护好“一城人”
服务,新时代城管的根本属性。
城市治理千头万绪、复杂多变。市城管执法局持续握紧“服务”这一枚“绣花针”,努力练就精细功夫,倾力倾情“绣”出最美城市图样。
2024年11月下旬,一场餐饮业油烟整治专项行动开启,重点针对金湖大道和东风东路沿线区域餐饮经营户实施突击检查,以确保油烟净化设施的正常安装和有效使用。而这,只是市城管执法局服务城市、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一处小细节。
市容秩序整治、污染防治、查违控违、市政设施修复、截污排污治理、燃气安全管理……三十年来,市城管执法局的足迹遍布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遍及百姓民生的大事小情。
数据显示,仅查违控违一项,2024年市城管执法局就组织了189次行动,出动执法人员约4500人次,拆除违建354处,合计拆除各类违建面积达4.93万平方米,切切实实地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市政设施安全,也是关系到群众的“头顶安全”“足下安全”,这也是市城管执法局持续为民服务的重点。截至目前,市城管执法局共完成城区83条主次干道、69处桥梁、2处地下通道的共计10200余平方米的人行道、盲道以及700余个无障碍设施和站石的维修工作;完成城区11个社区的8500米的空中线缆整治工作,拆除废线1200米,整理线箱60余个;常态化对城区井盖进行维修维护,更换了300套新型防沉降窨井盖。
燃气安全,更是市城管执法局历年来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秉持着“防患于未然”之原则,市城管执法局常态化开展高密度、严标准的排查整治,确保守牢燃气安全底线。
当然,除此之外,在恶劣天气应急处置、护考行动、常态化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宣传保障、抗旱保苗等关乎百姓民生的具体方面,市城管执法局不仅从不缺席,还以最佳姿态持续输出最优服务。
三十年一须臾。无论是队伍规模、职能属性,还是管理水平、服务品质,相较于以往已然千差万别,自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为民服务的初心,市城管执法局一如既往!
敢破敢变 勇当“新城管”
守好“一亩三分地”是本分,但要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种出更优、更好的成果,那就需要打破常规、探索创新。
事实上,三十年来,市城管执法局在充分服务城市的过程中,不断突破、不断积累,一批极具智慧与创新的“大冶经验”,为我市城市治理提供着更新、更优的方案。
2023年,一条“文明黄线”引爆全城,并吸引众多外来人员关注和学习。全市300余家商户和120余个临时摊位,成为我市推动服务业复苏、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典型代表。2024年,市城管执法局基于“文明黄线”“临时夜市”等做法进一步深化临时摊位点位优化,构建“城管+经营户”共同管理模式,对100余家摊户统一管理,规划全市临时外摆摊位达990户,助力城市经济向好发展。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赋能和数据的加持下,市城管执法局完成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空中城管巡查、地空配合执法、远程监督管理、数字信息汇聚、系统智能分析等智能化应用场景陆续上线。
此外,市城管执法局深度参与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仅在“一路一证”综合许可改革上取得实质成效,更在水电气网一站式办理、“便冶办”小程序线上联动报装并联审批、水电气网线下共享营业厅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管用、好用的举措。
与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鄂城区,咸宁市咸安区建立武汉都市圈“四区一市”城市管理跨区域联动执法协作机制,强化区域协作,提高执法效能;在跨区域联动执法协作、柔性执法、“建材银行”管理模式等方面,市城管执法局亦是创新不断。
城载千秋文明,以爱筑梦管家!
这是市城管执法局对城市的深情表达,更是对群众的郑重承诺。
值此三十载风华正茂之际,与大冶并肩成长的市城管执法局一同绽放着青春的活力与光彩。未来,姿态更昂扬、步伐更稳健、信心更强劲、服务更精优,在大冶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的征程中,市城管执法局力量不断、奋斗不止!
责编丨璩 靓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柯梦然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