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柏蔷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位于灵乡镇西畈李村的500亩芦笋种植基地迎来首个采收季,一根根嫩绿的芦笋破土而出,让沉寂的山村因这“蔬菜贵族”焕发出生机。
5日早上7点,西畈李村十余名村民骑着电瓶车陆续驶入连片的蓝色大棚。棚内,一垄垄芦笋长势喜人,村民手持剪刀,熟练地采收着芦笋。
“采的时候,要贴着土面剪,避免碰到下面没冒头的芽子。”技术员袁军红猫着腰示范正确的采摘方法,别看小小一根芦笋,采收还需要特别注意技巧。基地规定只采收30公分以上的成熟笋,以确保其品质与产量。
“以前都是自己种庄稼,哪想过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村民袁秀云边说边将芦笋利索地码放整齐。从去年6、7月份起,她和同村的十余名妇女成了基地固定工,从除草、下肥到采摘全程参与,每天有100元工资。
目前,该基地的芦笋产业已带动周边8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达10000元以上。
基地大棚占地面积由去年的200亩扩建至500亩,其中100亩芦笋地已进入采收季节。芦笋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眼下市场价格高达20-30元/斤。
芦笋大丰收,离不开科技助力。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总泵房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将管道直接连接到地里,将水分与养分精准输送至芦笋根部,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产量与品质。基地技术员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这套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只需手机操作,即可实现远程遥控、精准灌溉。不仅省时省力省工,还有助于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效率,实现增产增收。
基地负责人徐子文是地道的北京人,从事芦笋种植多年,他深知芦笋的价值与潜力。为实现增产增收,2024年,基地投入1000万元用于扩大种植规模、升级基础设施、种苗培育等,如今,芦笋基地不仅扩展至500亩,还新建了初加工车间和冷库,对芦笋进行分拣、扎把、切齐,以及冷藏保鲜等。徐子文告诉记者,芦笋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市场前景广阔。满产时,每天可以采摘8、9吨芦笋,运往全国各大城市销售。“芦笋亩产值在8000-10000元左右,预计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徐子文说。
此外,该基地还计划增加一条烘干生产线,用于芦笋打粉、入药等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西畈李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