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寻路苏州太仓——江苏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太仓市简介:太仓市,江苏省县级市,苏州市代管。因吴王及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太仓”。南朝时为信义县。元初改为太仓卫,明初为太仓州,民国初年改太仓县,1993年撤县建太仓市。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地处北纬31°20'~31°45'、东经120°58'~121°20'。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西连昆山市;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北接常熟市。总面积809.93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143.9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65.96平方公里。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4米左右,自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年降水量1017毫米,年均气温15.3℃。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204国道以及多条省道过境。邻江近海,有多座万吨级码头。水道有浏河、杨林塘、七浦塘西接太湖,北入长江。古迹有宋、元、明、清历代古建筑60余处,其中元代石拱桥(周泾桥、州桥、皋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天妃宫、墨妙亭、张溥故居、云山塔等,其中天妃宫为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遗迹。人口47.96万人(2015年)。

以卫星视角俯视地球,50万米下的太仓不过是亚欧大陆东南部面朝浩瀚太平洋的一个小点。小点无法小看——综合实力百强、县域发展潜力百强、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全国榜单中,因“天下粮仓”得名之城始终位居前列。

似乎不“抢眼”,实则很“抢位”。撤县建市30年,太仓以战略布局构建开放新局、以创新势能提升发展动能、以国际标准打造城市标杆,不断廓清方向、探寻最适合自身的前进道路。

三十而立。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的太仓,正起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盛景”。

太仓市海运堤罗腾堡德风街

——城市路标——

沿江、临沪、达海

太仓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拥有38.8公里黄金岸线、-12.5米深水航道。

通江达海,因港而兴。30年前,太仓港打下万吨码头建设第一桩。而如今,港区集聚1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总投资约319亿元的央企项目,形成全球最大集装箱制造基地、亚洲最大高级润滑油基地、江苏沿江最大火力发电基地。

以港强市,港口被视为太仓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目前正统筹推进江海河联动发展和港铁双枢纽建设,构建内河喂给、长江集并、沿海内贸、近洋直达、远洋中转航线网络,加速迈向“千万标箱大港”。

接轨上海,深度融合。从太仓市政府到上海人民广场,车程约50公里、1小时可达。天气晴好时,登上政府附近大楼能望见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太仓站和太仓南站投入运营后,与上海最近处仅隔一站。“上海下一站”名副其实。

沪太同城,区域共建共享。刷上海公交卡可在太仓坐车,刷太仓医保卡可在上海看病;规划千张床位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计划于2025年投入使用,将协同推进医疗、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瑞金总院—北部院区—太仓分院”一小时医疗服务圈。

深度融合,成色见于细节。企业项目通过上海的推介会被引入太仓,产业成果由太仓生成配套往上海去;集装箱从太仓港往上海港只需一次查验,货物到上海港等同进太仓港,两座大港将拓展直连直通的远洋航线,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

对照学习、对标追赶,太仓响亮喊出“下一站上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速,太仓正以全新姿态,与上海产业链、供应链和交通圈、生活圈进一步接轨。

志在四海,万里比邻。同样身处内河临近大海,德国汉堡港与太仓港相距两万多海里;同样生长高大挺拔的水杉,太仓新浏河畔与德国黑森林山川异域却风月同天。1993年德国企业家斯坦姆在异国却引发思乡之情,于是落子于太仓。

30年间,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克恩—里伯斯(太仓)从只有6个人的小工坊,跃升为年产值15亿元的“弹簧大王”;太仓汇集德企近480家,累计投资60亿美元。

斗转星移,水杉林依旧挺立,太仓又增添不少“他乡似故乡”的元素:德国酒店行业翘楚“玛丽蒂姆”投入试运营,德式餐吧“申德勒加油站”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国啤酒,中德友好幼儿园等生活配套愈加完备。

如今许多德国商人描述太仓是“上海旁边一座大城市”,其实这个城市“大”在定力:三大路标引领,三十年方向不改。

——发展路径——

绿色为底、制造为基、开放为本

由“县”到“市”,名称改变,更是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变革。这个将田园、产业、江海等元素刻入肌理的城市,30年来,以自然生态涵养城市气韵,以实体经济打造城市气质,以对外开放塑造城市气派,汇聚成蓬勃向上的发展气势。

太仓陆域面积665平方公里,约为上海十分之一。与江苏省内其他县级市相比,太仓不算大,但绿色发展一直“算大账”:城市绿化率高达43%,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70%,均在全国领先,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4%左右、城市规划中近三分之二面积留给农业和生态建设。

太仓主城区有一片300多亩的核心地块,经测算如果开发房地产可带来数十亿元财政收入,但最终选择建设市民公园。漫步其间,植被密布、空间广阔,如同家门口的天然“氧吧”。

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太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8平方米。

与产业升级共进,执着坚守培育制造体系。30年间,太仓工业总产值增长十余倍,“块头”猛增,“脊梁”不改——始终坚守制造业。

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在太仓曾辉煌一时,大批乡镇企业全面开花,虽显分散但打下工业根基。撤县建市后,太仓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大批乡镇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引入德国制造技术,聚焦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最终形成“3+3”产业矩阵: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集群。

锚定实体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据了解,太仓研究细化产业链图谱,深耕高端数控机床、汽车核心零部件、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着力引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质效。

产业升级离不开数字赋能。全球目前有“灯塔工厂”132家,其中50家在中国,太仓占两席。太仓发挥“灯塔工厂”示范作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与世界交融共赢,海纳百川助力城市生长。郑和公园内,18米高的郑和铜像巍然屹立。视野开阔的航海家无法预料,当年起锚地有朝一日与世界关系如此紧密。

太仓现有外资企业1583家,投资总额328.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5.3亿美元。德企总数约占三分之一,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更带动周边600多家民营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与太仓“3+3”产业集群规划深度融合。

——未来路基——

科技创新、未来产业、物贸中心

太仓有多条以当地名人命名的路,如教育家唐文治和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历来崇文重教、对高端科教资源向往已久的县级市,建成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两所大学既是太仓原始创新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动能所在。

构建城市大脑,积蓄创新力。西浦太仓校区2022年9月启用,到2025年将为当地每年输送不少于20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校区结合太仓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对应设置智造生态、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芯片等学院,已有海尔集团、中科曙光等多家企业参与学院建设。

同样,以“三航”(航空、航海、航天)著称的西北工业大学牵手太仓,面向通用航空、民用航空、信息技术等方向培养人才。该校近千名学生暑期来到太仓,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从深蓝到深空,航空航天是太仓另一个“未来产业”。20多年前落户的德企舍弗勒,开发出新型航空发动机轴承,每年可为全球客机节约20万吨燃油,加上西工大等科研机构支撑,太仓提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2025年争取突破500亿元。

提升港口能级,锻造持续力。沿海如果没有港口,大海就是尽头;但有了港口,就能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下历史新高,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第25。

联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端服务业,实现“货物量级”向“服务能级”转变。太仓将现代物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和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发展。

面向未来,太仓港主要目标不再是做大规模,而是提升功能,将“港口流量”更好转变为“经济增量”。

一个数百万平方米的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正在港区筹建,集商品展示、物流分拨、交易结算于一体。东南亚的水果、全球的海鲜、各国的名车齐聚,实现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

当年郑和从这里下西洋把中国带给世界,而今太仓正努力“把世界带给中国”。

——一路同行——

一生之城的治理之道

在千年古镇沙溪的老茶馆里,两位本地老人一人手执二胡,一人指弹吉他,合奏宛如高山流水,意蕴悠扬,引得路人驻足欣赏。

老人的闲适与自在,可管窥“幸福之城”——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登上县级市榜首。太仓把人的全生命周期作为城市建设宗旨和治理指向。

打造人才“引力场”,留人更“留心”。人才是所有城市的核心竞争要素。太仓引才靠什么?

满足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只要来太仓实地了解就业、创业环境,就能在线申领最高500元的“人才考察礼遇”补贴。“这是一座让人无法拒绝的城市。”研究生毕业来到太仓的颜璐聊起太仓热爱溢于言表。

自动化领域从业20多年的龚学培是地道的上海人,两年前到太仓担任通快(中国)机床事业部销售总监,一开始每个周末都回上海,如今已在太仓买房。“与这座城市相遇时的惊喜,没有一丝褪色。”他说。

截至目前,太仓吸引领军人才(团队)达到827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2.4万人。

构筑完整“幸福拼图”,有尊重更有尊严。让每一颗心灵都有所归属,才能构成一座城市完整的幸福拼图。

从“造景”到“育境”,品质兼具品味。红砖粉墙、塔楼尖顶,极具欧洲中世纪的复古情调——在新浏河畔的海运堤,太仓最新的“造景”之作罗腾堡德风街去年底开业,完美还原德国小镇风貌。

跨越山海,“家在太仓”。不久前举办的“春天的信念”中德诗歌朗诵会上,德企高管克里斯蒂安携中国妻子和两个孩子登台,朗诵了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的《幸福》,已在太仓生活8年的这家人节目尾声一齐用中文说:“这就是我们幸福的家。”

“幸福之城”,绝非偶然。太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是同等经济体量县市的近两倍,每年超过8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市民生活“不出圈”,幸福更“出圈”。

城乡统筹,短板不短。太仓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5: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

太仓市美术馆的观景平台是一个半开放的窗,向外望去,市民公园里有人陪着孩子到儿童区域玩沙,情侣在静谧的林荫小道上散步,还有人走进湖畔的自助有声图书馆“听”书……

以窗为框,春夏秋冬四时风景映入眼帘。设计者匠心独运:观景窗被设计成长长的矩形,犹如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盛景图正徐徐绘就。(来源:新华网)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冯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