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城乡融合】种下枸杞苗 致富萌“新芽”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 通讯员 周红胜)4月10日,走进陈贵镇小雷山村博盛生态园温室大棚,温暖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泥土的芬芳与蔬菜的清新相互交织,工人们弯下身子,正在忙着清除杂草,用勤劳的双手播种乡村振兴新希望。

“再过15天左右就可移栽扦插了,前期已经培育枸杞菜苗3亩,目前长势很好。预计可栽植枸杞面积达20亩,月底可以上市销售。”博盛生态园负责人陈斗笑着说,枸杞菜不仅全年可种植、可采收,而且一年内能多次采收,平均每次采收的亩产量约为650公斤,这意味着一年下来,亩产可超过4500公斤。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每斤枸杞菜可卖到1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据了解,枸杞菜是枸杞的嫩茎叶,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博盛生态园基地的枸杞苗从外地引进,比常规的枸杞种植期要长,普通枸杞种植生产期为90天,而这种枸杞品种生长期为120天,品质和产量都较高。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陈斗说,“前期为增强土壤肥力,每亩施播有机肥10余吨。”大量施用有机肥打底,可为枸杞菜种植提供充足肥料来源,保证枸杞菜正常生产需求。

据介绍,2012年,陈斗在陈贵镇建设有80亩葡萄园,栽种各类葡萄优良品种。2024年,葡萄园实现产值100余万元,利润40余万元。

“2024年,我在葡萄园中试种了几亩枸杞菜,效益很好。今年继续扩大枸杞菜种植规模,争取获得更大的丰收。枸杞菜销路不愁,已对接了黄石、大冶市区大型酒店和餐馆。”陈斗说,除了种植枸杞菜外,还准备在里面套种香瓜和甜瓜,既可在夏天为枸杞菜提供遮阴,也可降低大棚的温度,形成立体种植模式,做到一地两用、一地两收。

“去年,村级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建设了高标准蔬菜钢架大棚,完善了大棚内的水、电、路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为基地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小雷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文申说,以“农场+基地+农户+特色种植”模式,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也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路。

一审:璩   靓

二审:周春明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