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跨越千里取真经 对标江阴谋突围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周春明)在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的号召下,6月底,市委精心选派首批10名干部赴江苏江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这不仅是落实省委要求的务实之举,更是一次跨越千里的“对标取经”。

为什么要学江阴?——对标最强,方能成为更强

江阴,以“中国制造业第一县”闻名全国的县域经济标杆,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2024年GDP突破5000亿元,其发展质效、产业活力、干部作风等堪称全国县域典范。

选择江阴,是因为我们血脉相通、产业相近。

“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江阴精神如长江奔涌;“匠心图强、劲无止境”,大冶精神似炉火淬炼。两地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呈现出“精神同源、气质相通、目标一致”的鲜明特征。这两种精神共同植根于两地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凝聚了两地人民敢闯敢拼、追求卓越的集体意志,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产业方面,江阴通过“智改数转”,推动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精准补链,持续壮大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信息技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大冶则向新图强,聚链成势,推动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同饮长江水,同为工业立市,大冶的“产业基因”与江阴高度契合。

当前,大冶正处于“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的关键期,省委赋予我们“挑大梁、当先锋”的使命,但面对区域竞争加剧和产业转型压力,部分干部还存在视野不宽、创新不足、作风不硬等问题。江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突破靠的是敢闯敢试的魄力、久久为功的定力、务实高效的作风。学习江阴,正是要打破“内陆思维”,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学什么?——聚焦关键,取回“真经”

学发展理念的先进性。江阴的崛起,源于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以开放融入全局。从“苏南模式”到“资本经营”,从“乡镇企业”到“上市公司集群”,江阴每一步都踩准时代节拍。大冶干部要深刻领悟其“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智慧,破除“等靠要”思想,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上大胆突破。

学党员干部的硬作风。江阴干部有“三股劲”。拼劲:发扬“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韧劲:一个项目盯十年,一张蓝图绘到底;巧劲:善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解发展难题。大冶干部要对标这种“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作风,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主战场锤炼“铁肩膀”。

学产业发展的新逻辑。江阴的“产业集群裂变”模式值得借鉴:一条化纤面料产业链衍生出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材料,附加值提升数十倍。通过多年实践,江阴构建起“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生态。大冶干部要重点学习江阴“产业强市”的战略定力、“链式发展”的系统思维、“创新驱动”的实践路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学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在江阴,“企业需要时无处不在,企业不需要时无声无息”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推行“不见面审批”,企业开办最快0.5个工作日办结;建立“企业点单、政府上菜”机制,重点企业享受“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创新“澄心办·办澄事”品牌,政务服务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我们要深入学习江阴“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服务理念,推动营商环境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怎么学?——学以致用,当好表率

跟班学习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要深悟江阴“形”背后的“神”。大冶与江阴的差距,表面是经济规模,实质是思想解放的深度与系统谋划的精度。赴江阴的干部要沉浸式学习,迅速完成角色转变,深度参与接收单位工作,积极参加项目研讨、企业走访、一线调研;要解剖式学习,深入探究江阴“为什么能”“怎么做到”,做到刨根问底、掌握精髓;要转化式学习,时时将“江阴实践”置于“大冶场景”中考量,做到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各级党组织要以此次学习为起点,开展“对标江阴、我们差在哪”大讨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江阴的今天,可以成为大冶的明天。让我们以此次跟班学习为号角,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