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焕发“氢”生机 央视聚焦大冶氢能产业发展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但超)氢能以其清洁、高效、可储存等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我国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力量。7月9日,央视新闻用1分48秒的篇幅,聚焦大冶氢能产业发展,对大冶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氢能赛道上焕新前行的转型实践进行了深度报道。

报道实地探访了我市多个氢能项目现场。在姜桥制氢工厂,一片1.7万块光伏板的“蓝色海洋”格外醒目——它们不仅年均产出绿电3000万千瓦,更以“光伏+矿山治理”的模式,让曾经裸露的废弃矿坑重披“绿装”。

“这里是国内首个矿坑制氢项目,我们将闲置矿坑改造为集绿电生产、氢能制备、地下储氢、加氢应用为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大冶制氢工厂项目经理单冬冬介绍,项目创新采用“矿坑制氢、氢储能、氢发电”闭环系统,依托当地丰富的废弃矿山资源,让“沉睡”的土地重获价值。

走进制氢车间,一台台精密设备有序运转,经过系列工艺处理,纯度达99.999%的高纯氢从生产线输出——这一指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湖北光谷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玉洁表示:“我们的制氢纯度和效率表现突出,不仅满足工业用氢需求,更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了优质氢源。”

报道说,如今的大冶,正加速构建“制储输加用”全链条氢能体系。废弃矿洞被改造成“地下氢库”,光伏板下的绿电驱动电解水制氢,氢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周边工业场景,未来还将拓展氢燃料电池重卡、氢能船舶等应用。

大冶氢能项目建设指挥部成员刘妍透露:“我们正通过降低氢能装备成本,引导储运装备、膜电极等精品项目落地,为氢能产业积蓄持续发展动能。”

从“挖矿”到“制氢”,从“黑色能源”到“绿色动能”,大冶这座千年矿冶文明的传承地,正以氢能为笔,在废弃资源里书写“生态修复+产业跃迁”的时代答卷,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冶方案”。

一审:张 敏 周春明

二审:李 丹 赵辅拥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