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 争创一流——大冶干部“问道江阴”纪实】以破局思维谋国企转型 以务实重行显国企担当

云上大冶报道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25年7月1日赴江苏江阴市新国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国联)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对新国联的运营逻辑、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有了深刻认知。结合湖北荆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荆楚投)的实际,现将所学所思总结如下:

一、以市场化思维重构国企决策机制

新国联最鲜明的特征,是其彻底跳出了传统城投平台“行政化决策”的路径依赖。其核心管理层虽为政府经济口部门骨干调任,但建立了“调任不回流”的任职机制。这一机制直接倒逼决策者从“完成考核任务”转向“谋划企业长远发展”。以秦望山循环产业园为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营”模式,实现基础保障与创收相结合:承接生活垃圾处理等需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保障基础收益;拓展危废处置等市场化业务创收。2024年园区营收达1.6亿元,净利润约2000万元,真正实现了“政府减负、企业增效”的双赢。这一决策背后,是管理层对企业“自我造血”能力的清醒认知。

反观荆楚投,部分项目存在“重政策响应、轻市场效益”的倾向,一些代建项目建成后利用率严重不足。新国联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国企的市场化转型,关键要从“决策机制”破题——只有让管理层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深度绑定,才能真正激发“算经济账、算长远账”的内生动力。

二、以人才强企激活创新动能

新国联构建“精准引才+灵活用才”体系,实现了集团公司各个板块都有行业领军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为盘活华西集团钢铁板块,新国联以“让渡51%控股股权”为激励条件,引进管理团队,仅用1年时间便实现该板块扭亏为盈;为了招引环保方面专业人才,秦望山循环产业园创新“基础工资+绩效奖金+超额利润分成”薪酬模式,吸引30余名技术骨干,其中22人有5年以上行业一线经验,15人有正高职称。

对比荆楚投,“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不足15%,科班出身的投融资及财务管理人才极度匮乏。新国联的经验启示我们:人才是国企转型的“第一资源”,必须对关键岗位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对核心团队实施“业绩对赌+超额奖励”,真正让“能者上、优者奖、劣者汰”。

三、以分类施策优化融资结构

江阴市国企的融资能力,源于其对“企业类型-功能定位-融资方式”的精准匹配。江阴市有两家大型国有企业,新国联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实体类项目发展健康,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累计持有债券74.24亿元,债券平均票面利率2.5%;同时依托旗下实体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开展银行流贷业务,2024年新增银行授信20.81亿元,融资成本控制在5%以内,综合融资成本3.35%。国控则是一家城投性质的平台公司,融资以银行贷款为基础,辅以信托、金租等非标融资,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分类施策”的模式,是基于不同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型,针对性地采用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模式。江阴市两家国企不同融资模式的实践让我意识到:融资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分类赋能”——可根据子公司业务属性(实体经营/资本运作/公共服务)设计差异化融资方案,既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也降低整体财务风险。

四、以规范管理筑牢发展根基

新国联的规范管理,体现在“制度体系严密、执行不打折扣”的细节中。其建立了覆盖“决策-执行-监督”全流程的制度体系:

决策环节: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需经党委会前置研究、董事会票决、经理层执行三级流程,全程留痕可追溯;执行环节:制定《投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行政后勤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等200余项细则,让投资、采购、审批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监督环节:风控部、纪检组联合开展“飞行检查”,每季度通报制度执行情况,违规行为直接与部门负责人绩效考核挂钩。

荆楚投虽已建立基础管理制度,但一是制度制定仍有漏洞、有缺陷,不够完备;二是在执行中仍有偏差,没有完全落地。新国联的经验让我明白:规范管理不是“束缚手脚”,而是“防控风险”——需以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靠监督约束,真正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基因。

此次学习,既是一次“理念充电”,更是一场“思想洗礼”。新国联的成功实践揭示:国企改革的本质是“破立并举”——破行政依赖之茧、立市场导向之魂;破资源瓶颈之困、强人才引擎之能;破一刀切之弊、走因企施策之路;破任意用权之限、筑内控合规之基。回到大冶后,我将以“四个转化”推动学习成果落地:一是将“市场思维”转化为经营机制,推动荆楚投从“政府依赖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型;二是将“人才理念”转化为引育举措,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国企铁军;三是将“分类施策”转化为融资方略,不断优化荆楚投公司融资结构;四是将“规范管理”转化为行动指南,为大冶国企改革蹚出一条新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将以新国联为标杆,带领荆楚投在大冶市“冲刺千亿市、聚力见支点”中扛起国企担当,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湖北荆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冠韬)

一审:张 敏 夏雯倩(实习生)

二审:范先浩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