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 争创一流——大冶干部“问道江阴”纪实】破局思维推改革 用户思维验成效

云上大冶报道 在江阴市数据局跟班学习期间,充当“局中人”,我深切感受到江阴在推进各类改革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上下一心打通渠道、横向统筹疏通堵点”,只为改革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作为“局外人”,我不断对比、复盘、反思,我们能学什么、该学什么?以下是近段时间跟学的三点感悟。

一、学江阴“敢闯敢试”的破局思维,打破“思维天花板”

江阴市数据局从2001年的行政审批中心历经多轮改革,一直到2024年4月才更名成立,5月正式揭牌。江阴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旧的理念,主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不断适应发展大局所需。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审批集成改革,选取不动产登记为“切入口”,首创推行“不动产+水电气视网”一体化集成改革,通过联合受理、并联审批、远程核签,实现不见面办理不动产过户全流程。该经验被江苏省列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全省推广。同时,为提高市场主体服务效率,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领域100多个事项审批权划归市数据局直接审批,去年又完成社会经济类综窗改革,让企业全生命周期业务实现一窗服务。

思考江阴改革路径,“敢闯敢试”的破局思维为改革实效打下坚实基础。比学江阴,首当其冲要“思想破冰”,一是要有“从0到1”原创性突破勇气,要彻底卸下“跟跑思维”,勇于突破现状搞首创,同时给予一定试错空间,营造包容开放的氛围。江阴政务服务中心大胆推行“直接审批”模式,权限多且持续扩容,相比“部门进驻”模式,减少了很多横向协调的时间成本和繁琐程序,服务更直接高效,在实践中还注重不断更新、纠错、迭代,确保了改革成效。二是要以“受众感受”倒逼改革切口,任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升“受众体验感”,所以必须从服务对象视角出发打破固化模型,重构服务供给模式,先问对方“要什么”,再来研判政府“给什么”,避免盲目地“一步到位”。

二、学江阴“实用为王”的建设原则,打通“关键数据链”

江阴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一“主线”,统筹数字江阴、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四个建设”,推进过程中,始终秉持“实用为王”的建设原则,围绕生活便利化,将“最江阴”APP作为江阴线上城市超级入口,整合2000余项功能,通过采用数字人技术,打造市民爱用、实用的新型媒体平台;围绕公共服务普惠化,通过打造“澄颐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等,在养老、教育、医疗、出行等方面满足社会需求;围绕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一网统管”高效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运营指挥中心智慧应用监管系统接入应急指挥、燃气监测等40多个应用场景,实现一屏统览和运行效能监测。

对比江阴“四个数字建设”成效,要深刻领悟“实用为王”的内核,做实“数据赋能”,打破数据壁垒,杜绝“数字形式主义”。一是要坚持“需求导向”找准切入点,从群众角度和企业痛点出发,选准高频诉求,比如江阴聚焦入学一件事,推动房产、户籍等数据“在线比对”,实现“零材料”报名、“无证明入学”,用“小场景应用”夯实数据赋能的群众基础;二是要把握“小步快跑”的实现路径,江阴坚持“不唯上,只唯实”,优先打造3—5个能用且好用的标杆场景,比如“智慧防汛”系统借助全域物联感知设备,仅接入水位监测、气象预报等6类核心数据,便可以实现98%的精准预警率,应用实效坚定了数据赋能的扩面决心;三是要用好“效能评估”的考核机制,建立“上线即考核”机制,对数据全面监管,对平台统筹整合,对低效系统及时清理,真正做到数据归得全、管得好、用得活、跑得快、防得牢。

三、学江阴“用户思维”的服务理念,打造“发展强磁场”

江阴高新区于2023年全面实行政务服务“无差别”综窗受理和“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前期沉浸式多维查找“改革痛点”,查找出窗口人员“干部脸”、事项名称太专业“高冷”、操作指南易读性不高、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群众需要什么,企业关心什么”的“用户思维”确定改革路径。尤其是抢抓“放管服”改革机遇,积极争取经济赋权进一步到位,省、市、县三级下放各类权限480多项,其中直接审批事项超200项,市场准入、投资项目建设领域做到了“人、权、事”同步放,“高效审批+管家服务”,打响高新区个性化审批流程图“挂图作战”品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成为全市“澄心办、办澄事”营商品牌的新标杆,做到了以政务服务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群众的“满意指数”。

对比江阴服务,要把“用户思维”深度融入优化营商环境的方方面面,重在“学神”而非“学形”。一是要领悟“用户思维”的核心理念,在进行政府侧系列改革时,注重用角色转换度量“用户需求”,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当指挥者,当好服务者,在时间、流程、成本方面做减法,在主动服务、高效便捷、灵活有度方面做加法,构建“用户需求和政府供给”的动态平衡机制;二是要鼓励“敢于拍板”的大局担当,面对企业和群众多元诉求,虽然我们的服务态度、响应速度、督办力度都有大幅提高,但过程进度、办结速度等还不足,历史遗留问题难攻破,涉企问题化解率不高。而江阴的实践表明,只有党委政府“敢拍板”,干部才能放下包袱“敢担当”,企业才有动力“敢投入”,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大冶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局局长 陈金凤)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