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大冶】奋勇争先,何以大冶,大冶何为?

云上大冶报道 县域经济的赛道上,大冶的“奋勇争先”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基于历史积淀、现实禀赋与未来机遇的必然选择。通过理论学习、市情调研、江阴外训,我们在“何以大冶”“大冶何为”的递进追问中,可清晰勾勒出奋勇争先的逻辑脉络与实践路径。

奋勇争先,何以大冶?——在根基与机遇中探寻发展底气

历史基因:“敢闯敢试”的精神密码。大冶的发展史是奋勇争先的开拓史。从张之洞创办大冶铁矿开启近代钢铁工业,到崛起为“江南聚宝盆”、跻身全国百强县,大冶模式与江阴“苏南模式”依托的精神相通,即“不甘人后,勇立潮头”。

现实底盘:产业区位优势。大冶作为全国百强县,工业体系完备,地处武汉都市圈核心圈层,半小时到达武汉,可承接科创资源,共享物流红利。

时代机遇:战略叠加的政策窗口。长江经济带、武汉都市圈等战略交汇带来的多重红利,新质生产力崛起为产业升级创造契机,江阴在重要节点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大冶能否将政策红利、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奋勇争先”的关键。

奋勇争先,大冶何为?——在对标与实践中擘画行动路径

以思想破冰打破路径依赖,激活“敢为人先”的内生动力。江阴从改革开放初期突破体制束缚发展乡镇企业,到新时代以“容错清单”鼓励干部探索创新,其思想解放的深度始终引领发展的速度。华西村打破传统农村模式、霞客湾科学城“四链融合”的实践,均源于其“不设限”的思维突破。对标江阴,大冶需推动思维思想大转变。一要“换脑开眼”。组织干部赴江阴多批次开展学习调研活动,以“跳出大冶看大冶”的格局谋划发展;二要破除惰性,建立“干与不干不一样”的考核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一把手”负责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项目落地、工作落实;三要主动对接武汉高校资源,将外部先进经验转化为本地实践。

以产业升级筑牢发展根基,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江阴以“产业强市”立市,传统产业经“智改数转”焕发新生,新兴产业依托高能级平台实现“实验室到产业园”的无缝衔接,未来产业已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对标江阴,大冶要学习江阴“龙头引领”经验,支持大冶新冶特钢、劲牌公司等企业“智改数转”;强化科创驱动,与武汉高校共建中试基地,设立“科创贷”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大增长;精准招商,围绕有色金属、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链靶向招引上下游企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集群效应。

以城乡融合提升民生质感,彰显以民为本的发展温度。江阴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农民收入25年蝉联榜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共享绿色宜居环境。对标江阴,大冶要以“民生温度”衡量发展成效。一要优化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学校师资轮岗,市乡医院远程会诊,让农村居民享受同质服务;二要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借鉴“四好农村路”标准升级村组道路,依托大冶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三要完善养老保障,建设“村级养老服务站+居家上门”模式,建设区域性养老中心,让“老有所养”从愿景变为现实。

以环境优化增强竞争优势,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江阴以“店小二”服务塑造营商环境优势,实现“开办企业一日办结”“涉企检查备案制”,以法治护航让企业家安心经营。其企业满意度与干部考核挂钩的机制,彰显了重商亲商的鲜明导向。对标江阴,大冶要提升审批效率,推行“一业一证”“一窗受理”,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要强化法治保障。建立“涉企检查备案制”,规定年检查次数上限,每季度开展企业满意度测评,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要诚信履约,杜绝“新官不理旧账”,严格兑现对企业的承诺,搭建“政策计算器”平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让大冶成为“项目想来,来了想留”的发展热土。

从“何以大冶”的根基探寻,到“大冶何为”的实践路径,大冶的“奋勇争先”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召唤。对标江阴,我们既要学其“形”——产业升级的路径,营商环境的举措;更要学其“神”——敢闯敢试的精神,以民为本的初心。唯有将思想解放的锐气、产业升级的底气、城乡融合的和气、营商环境的朝气汇聚成“奋勇争先”的合力,大冶才能在县域经济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作者:张婷)

一审:璩 靓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