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刘娟 通讯员 黄菊)在民主社区的街巷里,总有一抹“红”在悄悄温暖着时光——党建引领的爱心小分队,像股流动的暖流,揣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钻进每个需要关怀的角落。给独居老党员送“移动课堂”、陪高龄老人跑医院、端上一口热乎饭、教老人玩转智能手机……这些微小的举动,不仅把社区和居民的心拴得更紧,更让“尊老爱老”的承诺,在一天天的坚守里长成了“参天大树”。
“移动课堂”上门:五十年老党员的“追光”与守护
每周三下午,志愿者程萍的脚步声一到巷口,赵永松老人就会扶着藤椅起身——那扇斑驳的木门后,老人早翘首盼着“上课”了。2019年老伴走后,独居的赵永松成了社区党委的“心头挂”,而这位党龄超五十年的老党员,心里也揣着个执念:“就算老了,党的新理论也不能落下。”
志愿者为赵永松老人送学讲课
社区党委把这事记在心上,让程萍当起“移动老师”:拎着党章和时事报上门,逐字逐句读政策、讲新闻;也坐下来听老人讲当年的革命故事,听他说“以前扛枪保家,现在要跟紧党”。一来二去,党的理论在老人心里扎了根,党组织的暖意也裹着他。
每次上门,反电诈宣传也是“必答题”。程萍会用老人听得懂的话,拆解开近期的诈骗案:“有人说您中了奖要先交钱,那都是骗您的!”还手把手帮老人在手机里设好反诈提醒。看着老人握着笔、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记要点的模样,程萍总想起他常说的:“党员就得跟紧时代,可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临走前,程萍还会顺手收拾屋子,擦净书桌上的灰、把散落的报刊码整齐、叠好沙发上的衣服。这些小事像一缕缕阳光,让老房子里始终亮堂又温馨,也藏着社区党委对老党员最真心的守护。
“红马甲”护航:从医院走廊到厨房,暖在老人急需处
8月18日天刚亮,爱心小分队就接到消息:胡怡芳奶奶脚痛得走不了路,得去市中医医院诊治。志愿者赵玲玲、张曼妮、陈海霞没耽搁,搀着老人就往医院赶。
志愿者送胡怡芳奶奶就医
就诊时,赵玲玲凑在医生跟前,把老人“哪里痛、痛了多久、平时吃什么药”说得明明白白;医生交代的恢复注意事项,她记了满满两页纸,转头又蹲在老人身边,一句句掰开揉碎了说。医院走廊里,那抹穿梭的“红马甲”,成了胡奶奶眼里最踏实的“靠山”。
而在大冶大道,90岁的彭继秀奶奶正对着冷锅冷灶犯愁——独居的她,吃饭总爱“将就一口”。小分队知道后,几个人一商量:“得给奶奶做顿合口味的饭!”忙完工作,几人就往老人家里赶,小厨房里瞬间热闹起来:有人切冬瓜、有人炒青菜、有人蒸汽水肉,不一会儿,菜香、饭香就溢满了屋子。
志愿者为彭继秀奶奶做可口饭菜
彭奶奶夹起一筷子冬瓜,吃完竖起大拇指,用她的四川方言笑着说:“巴适得很,合我口味!”志愿者们赶紧接话:“奶奶喜欢就好,下次您想吃啥,提前说,我们再来做!”老人笑得眯起眼,连连点头。
志愿者教高英琴奶奶使用智能手机
还有93岁的高英琴奶奶,以前总说“手机是年轻人的玩意儿”。小分队上门教她用智能手机,没想到老人学得特别快:跟着队员点软件聊天,没多久就能熟练打微信视频电话,对着屏幕跟远方的孙子笑出声。一屋子的笑声,把老人的孤单都赶跑了。
赵永松笔记本上的工整字迹、胡怡芳舒展的眉头、彭继秀那句“巴适得很”、高英琴视频里的笑声……自2024年爱心小分队成立以来,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民主社区最动人的画。未来,社区还会接着把“一老一小”的关爱攥紧,把爱心包保制度越做越细,让这股暖流一直淌在街巷里,让每个高龄独居老人都能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揣着稳稳的幸福,暖得长久。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