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 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大班级里,江阴是名列第2的优等生,GDP是大冶的5倍有余,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走在前面。两地同处长江经济带,同为传统工业城市,同样面临转型升级难题,某种意义上,江阴就是大冶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江阴预见大冶未来,把正确的事做好,把能避的坑避开,蹄疾步稳走好大冶的路,加快实现“冲刺千亿市、奋进五十强”的强县梦。
学习江阴,坚定做好正确的事。早在2007年,江阴GDP就突破千亿大关。之后18年一路高歌猛进,连续4次千亿跨越,成功突破5000亿元。如此耀眼的成绩单,得益于做对了三件事。
坚定不移抓工业。江阴始终秉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理念,从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起家,到“345”现代产业集群聚链成势,数十年如一日抓工业、强链条、壮集群,逐渐成长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目前,已形成4个千亿级、1个八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523.8亿元。
坚定不移抓创新。江阴1989年就提出“科技兴市”战略,近年滚动推进“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渐次起势,新建科创载体28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两所211大学分校区,布局“科创飞地”10个,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1%。
坚定不移抓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江阴发扬“敢为天下先”精神,创造性发展社办、队办、镇办企业,澄星、海澜等知名集团公司皆是由此发展而来。近年来,江阴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计划,规上工业企业达264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338家。42家企业入围四大类中国企业500强,65家公司上市,“华夏A股第一县”的金字招牌越发闪耀。
学习江阴,注意规避前方的坑。江阴转型升级并非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也历经挫折、留有遗憾。作为后行者,大冶必须提前规避江阴踩过的“坑”,让发展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战新产业培育滞后,影响产业能级跃升。由于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近年来,江阴把更多精力放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相对不够,导致规模、体量没有跟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能级提升。反观昆山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新产业,产业结构新、发展后劲足、经济增长快,自2009年GDP超过江阴以来,近年来每年GDP超江阴160亿-250亿。
园区集约发展滞后,影响重大项目落地。经过多年发展,江阴镇级、村级工业园区高达200余个,布局散、效益低等问题突出,重大项目落地无地可用。近年来,江阴压茬推进“工改”,将园区布局调整为20个重点产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X个过渡园区,累计腾退土地3.66万亩、形成产业用地1.44万亩。但受制政策约束、利益纠葛等问题,改造不够彻底,成效不及预期。
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影响城市品质提升。过去,江阴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发展上,城市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功能不够健全,影响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比如,江阴城市环线和快速路规划建设滞后,影响群众出行和跨域交通。城市商业功能布局不够,高品质、特色化消费场景不多,“江阴赚钱、周边消费”成为常态。
学习江阴,找准转型升级的路。从江阴走对的路、踩过的坑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以“江阴之石”攻“大冶之玉”,深化“五大攻坚行动”,推动大冶转型升级加力提速、再结硕果。
坚持科创引领不动摇,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学习“科创江阴”建设经验,围绕“3+2+X”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宣传兑现新“科技18条”,激励企业建载体、抓技改、强攻关、提实力。用好武汉科创大宝藏,深化产学研合作,切实构建“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大冶”格局。坚持“四链融合”,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老树发新芽”。汲取江阴战新产业布局滞后教训,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强链、光电子信息产业“满园提质”,强化战新产业拉动力。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加快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加速推动AI全场景、全链条应用。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批“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
坚持集约发展不走样,加快推动园区转型。汲取江阴园区集约发展滞后教训,坚持亩产论英雄,深化“一区三园”管理机制,“一个口子”严把项目审查关。支持大冶湖高新区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支持黄石临空经济区打造临空经济核心区,支持各工业小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学习江阴“工改”经验,一体推进拆改建留,加快闲置用地盘活、低效用地整治、分散用地整合,全面推动空间再造、产业提质、园区焕新。谋划推动工业上楼,探索发展楼宇经济,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园”。加快园区产城融合,持续强化健身、娱乐、商业等配套功能,让园区成为家园、乐园、花园。
坚持品质提升不松劲,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坚持凸显特色、适度超前,统筹推进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高标准建设尹家湖片区、大冶湖南岸生态新区和高铁新城,“一路一景”提升城市韵味,“一街一品”打造特色街区,让城市宜居宜业宜生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争当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标杆,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全力推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创5A、申世遗,同步推动青铜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城市建设,进一步擦亮“世界矿冶文化名城、华夏青铜文明圣地”名片。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持续破堵点、优服务、创品牌,打造一流发展环境。
(作者:大冶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华鹏程)
一审:璩 靓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