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进行时】“空中科技”让土地释放高效产能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但超 通讯员 胡潇)10月10日上午,金湖街道赵保湖400亩蔬菜基地上空传来轻快的旋翼轰鸣。四架银灰色无人机依次攀升,划出整齐航迹——市农发集团首批低空无人机编队正式投入田间作业,标志着我市农业数字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空中科技"正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当天上午,在该集团种植基地,技术人员轻触屏幕,无人机随即按预设航线精准巡航。搭载高清摄像头与多光谱传感器的监测无人机,5分钟内便完成百亩蔬菜扫描,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分布等指标实时传至智慧农业平台,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

“过去巡田全凭双腿,一天最多跑百亩,还难免漏看;现在无人机就是‘空中侦察兵’,无死角采集数据,精准度比人工记录更高。”基地技术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动态数据介绍。

作业效率的跃升在植保环节尤为显著。植保无人机启动智能雾化系统,药液呈微米级颗粒均匀喷洒,相比传统人工,农药用量直降90%,百亩农田仅需半小时完成。而在水稻追肥区,搭载变量施肥技术的无人机根据土壤养分图动态调节肥量,实现节肥10%以上、增产5%的双重效益。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农发集团同步试点无人机滴灌带回收作业——以往需十余名工人一周完成的任务,如今单台设备两三天即可收尾,亩均作业成本降低近半。

投用的无人机编队,不止于突破传统农作边界,更向水产养殖、生态治理等领域延伸。据现场技术负责人介绍,在该集团水产养殖区,还有载重100公斤的投喂无人机可根据鱼群密度传感器实时数据,自动调节下料量,较传统船运投喂节省60%燃油成本,还能避开高温时段精准投喂,降低鱼类应激反应。针对城区杨柳飞絮治理难题,无人机可搭载生物抑制剂,通过树冠定位喷洒使飞絮粘结收缩,助力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确保技术落地,该集团同步搭建无人机运营智慧平台,组建专业“飞手”团队,并建立设备维护与技术研发体系,进一步保障设备完好率。

“无人机不是工具替代,而是完善农业生产的中枢神经。”市农发集团相关负责人王璐说,当前正在推进“无人机+AI”深度融合,一方面拓展低空技术在文旅航拍、应急测绘、农产品运输等场景的应用,把科技转化为民生服务;另一方面打通智能气象、智慧水利数据壁垒,实现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王璐表示:“我们不仅要让无人机飞起来,更要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数字翅膀’,让更多农民享受科技红利,让更多土地释放高效产能。”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