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优化环境】为企业“通气” 助产业“结果”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10月16日,陈贵镇湖北弘安气体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排排气体瓶整齐码放,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分装作业。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家新投产的企业还因缺乏自主商标,在招投标和市场拓展中屡屡受挫。“有一次参与项目竞标,需要我们提供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公司经理李明智回忆时,语气中仍带着遗憾。

相隔不远,陈贵镇百果汇猕猴桃基地也面临着相似的品牌之困。负责人陈渴亮种植的优质猕猴桃连年丰收,却因没有注册商标,始终难以摆脱“优质不优价”的窘境。“果子品质再好,进了市场就和普通产品混在一起,消费者记不住你。”望着挂满枝头的果实,陈渴亮深感无力。

这些企业的困境并非孤例。在中小微企业中,“重生产、轻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手握创新技术或优质产品,却因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申报流程不熟而陷入“有技术无专利、有产品无品牌”的发展困局。

转机始于一场聚焦知识产权培育的专项行动。今年8月,湖北理工科技园联合市市场监管局主动出击,变“等企业上门”为“送服务入户”,通过精准摸排、定向辅导,为创新主体注入知识产权“活水”。

“我们首先对辖区内‘零专利’‘零商标’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再通过电话沟通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掌握企业需求。”陈贵市场监管所所长陶然介绍,不只是帮企业填表申报,更重要的是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专业服务的推动下,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如今,弘安气体已提交商标注册申请,预计6—12个月内即可获得专属“身份证”。“有了品牌背书,我们不仅能参与更高端的市场竞争,更为今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打下基础。”李明智兴奋地算了一笔账,取得专利和商标后,企业不仅可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申报高企认定时还能获得额外加分,真是一举多得。

百果汇猕猴桃基地在指导团队的帮助下,不仅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更提前规划了品牌发展战略。“我们正在设计全新的包装形象,等商标正式获批后,就能立刻投入使用。”陈渴亮表示,清晰的知识产权路径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了自己的商标,我们就能开拓精品商超和线上渠道,发展采摘观光业务,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据统计,此次知识产权培育行动开展以来,湖北理工科技园已走访企业47家,成功帮助10家企业获得首件专利,推动37家企业完成商标注册,初步形成“知识产权-政策红利-市场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