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鑫 通讯员 刘玉春 殷洁)夜幕降临,我市多处青年夜校教学点逐渐热闹起来。墨香氤氲的国学书法教室里,20多名年轻人凝神提笔,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练习基本笔画;手工教室内,彩色丝线在指尖翻飞,学员们正专注制作缠花饰品;架子鼓教室传来动感的节奏,几名青年随着节拍挥动鼓棒……

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在全市多个青年夜校教学点同步上演。“下班后上夜校”已不再新鲜,而成为大冶青年追逐兴趣、滋养自我的生活新风尚。
精准锚定需求,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青年夜校的生命力在于贴合青年需求。我市立足青年精神文化与技能提升的双重诉求,构建“传统与现代交融、兴趣与实用兼具”的课程体系,真正让夜校走进青年心坎。

10月17日晚,国学书法课上,学员们凝神提腕、落笔挥毫,在一横一竖间感受书法之美。“一直想学书法,但白天工作忙,专业课程费用又高。夜校体验课不仅免费,还提供纸墨笔砚,有老师面对面指导,特别适合我。”学员柯萍展示着她的课堂练习,欣喜地说道。
在课程设计上,青年夜校既注重深挖文化根脉,开设国学书法、手工缠花等传统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专业书法家授课,让青年在笔墨丹青与指尖技艺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也紧跟时代潮流,设置声乐、架子鼓等现代艺术课程,满足青年释放压力、培养兴趣的需求。
架子鼓教师李朝军对学员的热情感受颇深:“原本只计划开一个班,没想到报名太火爆,临时加开一班。我们还配备了专业教具,解决了青年‘无乐器难入门’的困扰。”
课程设置强调灵活与体验,采用“短期系统课+免费体验课”模式。例如钩针手作课以4节系统课夯实基础,首节体验课免费开放;国学书法课安排6节精品课程,配套提供笔墨纸砚,实现“零门槛”学习。这种精准化供给,让夜校课程广受欢迎,实现了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
创新运营模式,夯实服务保障根基
优质服务是夜校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市借鉴多地“多方协同、规范运营”的经验,建立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运行机制,为青年夜校的长效运营提供支撑。
在阵地布局上,打破单一教学局限,将课堂设在新华书店青年之家、书画院、九拍音乐等场所,形成“多点分布、就近可达”的教学网络,方便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有效缓解“工学矛盾”。

“后续7节课共79元,有意向的学员可直接交给老师,团市委不收取任何费用。”架子鼓首节体验课结束后,工作人员向学员详细介绍。这种“成本价”收费模式,保持了夜校的公益属性。系统基础课每节仅收取10至20元不等的成本费用,以普惠价格降低青年学习门槛。
为确保公平,夜校实行严格的报名管理,限定18至40岁青年参与,每期限报1项课程,并建立考勤与诚信机制,对无故缺勤、私自转让名额的学员实行黑名单管理。同时设立专门服务热线,及时响应青年咨询与诉求,构建“便捷参与、规范有序、保障到位”的服务闭环。学员黄莉认为:“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机会公平,也让大家更珍惜每次学习。”
凝聚青春力量,释放多元价值效能
青年夜校的价值不止于“授艺”,更在于搭建成长与社交的平台。
“这里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我的‘精神避风港’。”参加声乐课的刘恒分享道,“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在歌声中释放自己,好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节奏。”
职场青年通过声乐、架子鼓等课程释放压力、疏导情绪;手工爱好者在缠花、钩织中掌握技艺、收获成就感;上班族借助健康大讲堂与文化课程,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不少青年表示,夜校是“八小时之外”的成长充电站,是“重新养自己”的净土。

10月21日的手工钩针课上,老师细致演示拿钩针、绕线的方法,讲解基础针法。学员们指尖勾挑,彩线穿梭,从生疏到逐渐熟练,勾出平整织片。学员乔小初在课上不仅掌握了技能,更收获了友谊。她举着刚完成的作品展示道:“每次完成作品都特别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班里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课后我们还约着一起出去玩。”通过共同的学习场景,学员们从“同学”变为“搭子”,有效拓宽了社交圈。
如今,我市青年夜校已成为青年成长的“加油站”、文化传承的“新阵地”、城市活力的“放大器”。未来,随着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这座深夜里的“青春课堂”将吸引更多青年参与,为大冶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注入更持久的青春动能。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