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大冶】学江阴之所长 展大冶之所能

云上大冶报道 在江阴一个月的学习,实地感受到了江阴强大的发展气场、干部群众敢想敢干的勇气魄力,既看到了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更感受到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蓬勃向上的发展动力。

争先意识强,发展态势好。梳理江阴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从改革开放初期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到新世纪初推动乡镇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再到现在以工业园区改造和科技创新为抓手的产业结构调整,江阴都始终在思想解放、实际行动上快人一拍、先人一步。2024年江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8%,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区域协同发展,差异化竞争好。江阴市从2021年开始启动“南征北战、东西互搏”区域发展战略,“南征”致力于全面搭好“科学城+镇街”的服务管理架构、“科学城+运营公司”的运营架构,高起点建设好霞客湾科学城,加速汇聚创新资源,为科创江阴建设蓄势赋能。“北战”聚焦纵深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战、城区品质突围战和长江生态保护战,充分发挥无锡(江阴)港、江阴综保区、江阴临港化工园区等优势资源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快城市更新、构建快速路网、突出精管善治,系统推进减污、降碳、扩绿等工作,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市。“东西互搏”就是抓住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和项目建设两大发力点,全市工业园区“20+10+X”的总体空间布局已形成,30个园区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加快土地集中连片腾退,已腾出千亩以上连片地块5个,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好。江阴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作引导、院校为依托、各方要素联动”的政产学研合作原则,不断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力增强江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级。江阴建成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分别达26家、48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

城乡统筹强,民富水平高。2024年,江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71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06元,排名全国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46元,农民收入连续第25年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一。江阴成立全国县域首个“乡村振兴·共富基金”,首批向23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投放补助资金4086万元,启动产业发展项目16个、总投资超1.3亿元,实现收益近1000万元。

视线回到大冶,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更近的严峻形势,市发改局作为宏观经济部门,将进一步对标江阴找差距,奋力争先开新局,不断锤炼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强化担当作为,为我市“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贡献发改力量。

提振精气神,强化担当作为再争先。学习江阴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勇挑重担、勇于创新,全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强化大局意识,提升谋划能力。跳出部门看部门,结合大冶特色、产业需要和群众需求前瞻性做好“十五五”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等事关大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战略和全局性研究,科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务实意识,提升攻坚本领。江阴干部和企业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永远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唯有务实的作风和过硬的能力,才能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发展水平。学习江阴始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发展经验,在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持续发力,同时着眼全市发展大局,更新思维理念,坚持用新思维研究新问题、谋划新发展,努力在服务发展上出实招、求实效。

打好主动仗,抢抓战略机遇再出发。当下正值“十四五”收官和谋划“十五五”以及大冶冲刺千亿的关键时间节点,大冶处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和发展能级奋力一跃的关键阶段。从外部环境来看,大冶市处于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腹地,被纳入到了省级区域发展战略——“武鄂黄黄”都市圈重点发展的八大组团之一,区位优势和区域发展战略优势叠加。从内部发展条件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当前我市以“3+2+X”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经济发展正处于蝶变跃升的关键时期。借鉴江阴发展经验,要坚定工业立市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做优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材和生命健康三个主导产业,做强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两个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氢能这个未来产业,推动华鑫技改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开工,紧盯长城汽车等重大增长点稳产达效,以工业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聚力抓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再加快。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产业结构。加快优质项目培育。紧盯华鑫精品板材、新冶特钢无缝钢管、旺成新材料技改等重点工业项目,加大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项目的培育力度,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夯实经济发展的工业底盘。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重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转型,支持劲牌公司、东贝电机等行业龙头,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形成“平台+产业链”赋能模式,加快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5G全连接工厂。在研发转化上下功夫,高水平建设高新区科创未来孵化器,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级研发平台,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重大政策支持。积极推动政府专项债券、中央新增投资专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国家、省级支持政策落地,加大对发展成长性强、未来空间大等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

(作者:市发改局总经济师 吴志新)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