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矿冶之城的绿色转型路 央视《三农群英汇》聚焦大冶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张蕾)曾因矿而兴,亦因矿而困的大冶,如今正在书写一部从“灰色伤痕”到“绿色财富”的生态逆转传奇。11月3日,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三农群英汇》“振兴路上新观察”系列节目播出专题报道《点“绿”成“金”——矿冶之城的“绿色转型”路》,以近25分钟的深度篇幅,全景呈现了我市通过矿山生态修复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探索与实践。

矿坑重生:从“生态伤疤”到“希望沃野”

报道首先聚焦我市的废弃矿坑。昔日机器轰鸣的开山塘口,如今虽归于沉寂,但那深达数十米、岩壁裸露的巨坑,仍无声诉说着粗放发展带来的生态创伤。“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哀。”央视记者在节目中坦言。

转机始于2012年。我市持续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央视记者实地探访修复现场,揭示这并非简单的植树复绿,而是一项堪比“大地雕塑”的系统工程。湖北省地质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地质工程师王仁琮介绍,修复首先要为矿坑“塑形”,通过削峰填谷使其坡度平缓,之后才能覆土植绿。

修复后的开山塘口绿意盎然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70个开山塘口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治理,修复面积达7500亩以上。更令人欣喜的是,修复后的土地正焕发新生。在返乡父子张洁、张璐琪打造的金桥生态园,昔日尾矿堆积、土壤污染的矿坑,通过外购新土、高校合作改良土壤、发展林下养殖等模式,已变身700亩生态田园,成为湖北省工矿废弃地复垦的示范样本。

全域整治:整合零碎资源,重塑乡村脉络

如果说矿山修复治愈的是“显性伤疤”,那么在还地桥镇推进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则是在调理土地资源的“内在气血”。

报道以黄岗村为例,过去因丘陵地貌导致土地零碎、道路不畅、水源匮乏,黄岗村大量耕地撂荒。通过全域整治,昔日的“小山包”和零星水塘被整合为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巴掌田”升级为“聚宝盆”。还地桥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指挥部刘杰表示,项目统筹山、水、田、林、路、村等要素,像“拼图”一样盘活资源,让零散低效的土地真正“用得上、用得好”。

4年多来,还地桥镇累计新增耕地6000多亩,将原有的3074块耕地整合为1329块,整治总面积达61342亩,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空间。

路通业兴:“最后一公里”畅通致富动脉

焕然一新的黄岗村

整治带来的变化不仅见于田间,也显于路上。报道特别关注道路建设对当地水产养殖业的推动。黄岗村紧邻三山湖,以往因交通不便,运鱼损耗严重。如今,作为全域整治的重要内容,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鱼池边,彻底破解运输瓶颈。

养殖户欣喜地说:“现在一年想卖多少就卖多少,车直接开到塘口!”道路畅通,真正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让“产业增效益”落到实处。

从矿坑疮痍到生态园繁荣,从废地难用到良田连片,从鱼鲜滞销到车通人旺——大冶的绿色转型深刻昭示:生态修复不是终点,唯有让修复后的绿水青山“用得上、连得通、兴得久”,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导入,才能将其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金山银山”。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累计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2.3万亩,其中新增耕地1.4万亩,修复开山塘口治理项目70个,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达99.78%。

大冶,这座曾经的“矿冶之城”,正以坚定步伐抚平生态伤痕,重塑绿色肌理,绘就一幅点“绿”成“金”、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一审:陈 雪  周春明

二审:祝望林  赵辅拥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