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尖触摸大地 与时代同频共振

编者按:2025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新闻工作者坚守的背后,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时代的担当,致敬这群用热爱记录人间的追光者。让我们聚焦这群脚踏泥土的新闻人,看他们如何以脚步丈量大地、以真心感知民情,用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书写新时代的新闻答卷。

用脚板“踩”出好新闻

程长珠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有14个年头了。刚开始是因为梦想,认为记者职业光鲜亮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当记者其实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对新闻真相的不懈追寻;是在每个现场,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脉搏的执着坚守;是面对困难与危险,依然坚守岗位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深爱这份事业,一次次的采访,让我深刻体会到记者的真正意义:脚下沾满泥土,眼中闪烁光芒,肩上承载责任。记者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也没有节假日,每天忙碌于采访与写稿,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我们曾熬过最深的夜,也迎接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始终如一地用心、用情、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最美的瞬间。这份坚守让我们深感自豪,并乐在其中。

新闻永远在路上,好新闻是用脚板“踩”出来的。14年来,我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做一名裤脚沾满泥土的记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努力采写更多有温度、有感染力、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常怀敬畏之心

李尚书

2021年入职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认真完成各项采访任务。这份职业像一扇窗,让我得以走进无数陌生人的故事,也让我对“真实”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得入行没多久,为了一篇关于农村长途客运车乱涨价的舆论监督报道,我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下乘车往返该路线,分别采访了司机、村民、乘客,多视角如实反映现状。还有调查大冶北站候客出租车不打表、违规拼客的问题,以乘客身份进行暗访,录下关键证据。当看到报道引发社会关注、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时,突然懂了这份工作的重量。

每一次提笔,都提醒自己要带着敬畏之心,把最鲜活、最真实的声音传递出去。尽管常常奔波在外、熬夜写稿,但当文字成为连接社会的纽带,当报道能为他人带来一丝改变,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这份职业让我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共情,也让我在记录中不断成长。

新闻让我走向广阔天地

石程曦

今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在市融媒体中心度过的第5个记者节。回想起自己第一次采访时因扭捏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如今渐渐学着要独当一面。这几年的经历,我亲身体会到每个新闻人投之于此的热情和努力,为选题而绞尽脑汁、为采访而四处奔波、为文字而徘徊斟酌,每一个新的采访,都是我奋进的动力。入职至今,大家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勇气,教我应该怎么做,哪些应该了解、哪些是重点,稿子应该如何布局、角度应该如何把握,让我走向更为广阔的一片天地。

新闻不变,新闻永远在记录、在观察、在告知。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记者这份工作的特殊之处:和陌生人交往,体验不同的人生,也在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借用《南方周末》的一段话:我们上路了,新闻在远方。你看得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讲好大冶故事

陈露

提笔回望,成为一名记者马上就满五年。这将近一千八百个日夜,没有安稳的朝九晚五,也没有完整的节假日,只有随叫随到的突发任务和风雨兼程的采访之路。

从业五载,最难忘的仍是那个凌晨三点的大冶街头。我们所有人顶着夜色出发,只为捕捉城市苏醒前的坚守——环卫工挥动扫帚清扫街巷,早餐店主点亮灯火备餐,医生护士在急诊室守护生命微光。镜头下,他们的身影平凡却耀眼,这份黑夜里的坚守,成了我心中最动人的职业印记。

五年来,我带着镜头走遍大冶的角角落落。既记录产业园区里的创新突破,见证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也追踪城市建设的步伐,从老旧街巷的焕新到乡村振兴的图景,每一处变化都藏着大冶的奋进力量。奔波的日子里,疲惫常有,但每当看到受访者的笑容、感受到城市的蓬勃生机,便觉初心滚烫。未来,我仍愿步履不停,继续讲好大冶故事。

笔尖有故事镜头记瞬间

张立中

转瞬五载电视编辑路,我以笔为尺,细细丈量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记录下它的点滴变化与成长轨迹。每一次编辑,都力求客观、真实,讲述好大冶故事。从背街小巷的烟火气到高宇林立的现代感,愿我的笔触能触动你的心弦,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我以记者身份为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好大冶声音,展示好大冶形象!

六载光阴笔下有光

张蕾

时光荏苒,从2019年那个青涩的毕业生,到今天在《今日大冶》这方热土上耕耘了六年的新闻人,回首望去,心中充盈的尽是温暖与感激。

这六年,我的足迹遍布大冶的街巷与乡村,笔端流淌过宏大的时政议题,也记录下动人的民生烟火。无论是重要的会议现场,还是寻常的百姓人家,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奔赴,于我而言都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一次次新鲜的遇见与感知。我很庆幸,这份职业让我始终保持着与这座城市的同频共振,而支撑我一路走来的,正是内心深处那份纯粹的“开心”——为发现一个好故事而欣喜,为记录时代的一个片段而自豪。

六年,两千多个日夜,当文字化作桥梁,当报道成为见证,我深深体会到: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这座城市记忆的守护者。未来,我愿继续用脚下的泥土、笔下的真情,去讲述更多属于我们大冶的精彩故事。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在喧嚣与寂静之间穿行

周春明

作为市融媒体中心的纸媒编辑,我的工作,横跨在白日的尾声与深夜的序曲之间。当万家灯火亮起,我正与文字为伴,为真相“守夜”。这份职业教会我最深的是敬畏。每一个标点的斟酌,每一个标题的锤炼,都关乎信息的准确与深度。在求快求响的时代,我们甘做冷静的“把关人”,在版面上守护着白纸黑字的尊严与力量。

夜班是寂寞的,也是丰盈的。当最后一个版面审定,窗外已是星斗满天。走在归家的寂静里,我知道,当这座城市再次醒来,我们耕耘的新闻将与晨光一同抵达。这份时间错位的坚守,连接着今天的尾声与明天的开端,让所有披星戴月的付出,都充满了沉甸甸的价值。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