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但超)近年来,茗山乡将菌菇种植培育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通过菌包研发、标准化大棚建设、销售渠道拓展等全链条升级,产业体系逐步成熟。眼下,随着上半年5万斤菌菇热销一空,基地正抢抓养菌关键期,为下半年及明年的丰收筑牢基础。
11月7日,记者走进茗山乡上汪村菌包育种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空荡荡的仓库——四壁货架上没有存货,唯有木屑的清香味还在空气中浮动。“上半年的菌菇早卖完了,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太旺。”湖北茗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永平笑着说。

据了解,近年来,茗山乡将菌菇种植作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从菌包研发、标准化大棚建设到销售渠道拓展逐步完善,而随着热销的菌菇刚“清空”仓库,菌包培育的“生产线”也马不停蹄运转起来。
在菌包培育房,白褐相间的菌包如列队士兵般整齐码放,四面开门的设计辅以十余台电扇、空调,在培育房上方,还有一个温度监控器,室温温度显示为26℃。技术人员拿起一棒菌包,只见乳白色的线条已覆盖表面并向深处蔓延。

“你看,这些菌丝已经铺满菌包了,顺着袋口向内部拓展,这说明养菌状态很好。”熊永平介绍,秋冬季节天气凉爽,正是培育菌包的最佳时节。菌菇售罄后,基地就马不停蹄启动了下半年及明年的培育工作,目前经过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标准化工艺处理后,筹备的15万棒菌包正式进入养菌关键期,涵盖香菇、木耳、羊肚菌等八大品种,再过一个月就能转入大棚脱袋催菇,预计销量达到15万斤。
产量扩容的同时,销路能否跟得上?对于这个农业产业常见的“成长烦恼”,茗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许学志却胸有成竹。在他看来,技术迭代是破解“产得多、卖得好”的核心密钥。
据介绍,茗山乡通过优化菌包基质配方和营养配比,单棒菌包出菇量从最初1.2斤提升至1.6斤,增幅超30%;智慧温控系统与定点养护模式,让菌菇的菇体肥大饱满、菌盖厚实,口感鲜醇回甘。凭借过硬品质,基地上半年产出的5万斤菌菇,仅用45天就进入武汉都市圈的消费市场,不到两个月便销售一空。不少渠道商在菌菇售罄后主动打电话询问“下半年啥时候有货”。

“市场需求旺,我们的生产计划得提前。”许学志说,技术托底品质,渠道连接市场,下半年基地将增加菌包数量,同时加大羊肚菌、竹荪等高端品种产量,预计下半年销量可以达到15万斤。如果说当下的培育是“蹲苗”,那么茗山乡已在谋划“拔节生长”。
驱车沿乡道行驶10分钟,位于边街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现场跃入眼帘:200亩工地上,钢结构厂房已搭起银灰色骨架,大棚龙骨在烈日下泛着金属光泽,施工机械的轰鸣与工人吆喝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图。

“这是乡里投资3000万元打造的茗山乡食用菌综合产业园,年底主体封顶,2026年1月就能投产。”许学志介绍,园区将集成智能化大棚、现代化加工车间、电商运营中心,实现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覆盖。投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香菇50万棒、羊肚菌50亩、黑木耳10万余棒,配套的深加工线还能进一步提升产业前景。
如今,茗山乡食用菌产业已从最初的茗山村特色产业,辐射至学堂、边街、上汪等多个村庄,菌包培育、大棚管理、采摘分拣均有本地村民参与,小小菌包正成为茗山乡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范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