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大冶】比学江阴争一流 立足发改勇担当

云上大冶报道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市委提出“比学江阴争一流、对标先进跨千亿”,既是落实省委部署要求的务实之举,也是大冶自我加压奋进的担当之为。发改部门作为全市经济综合部门,更应主动落实市委书记孙辄提出的“转化三问”要求,立足发改职能职责,精准对标学习江阴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将“学”的成果转化为“干”的实效,在“聚力建支点、跨越千亿市”中彰显发改担当。

一、聚力规划引领,明晰发展路径。规划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蓝图”“导航仪”。比学江阴,首先要学习江阴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一要融入大局抢机遇。多年来,江阴市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比学江阴,我们要主动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等国家、省级重大发展战略,以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核心区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二要编好规划强引领。规划引领、规划赋能是江阴市的成功实践。发改部门作为“十五五”规划编制的牵头部门,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全市之力、汇全市之智,围绕拓优势、补短板、强动能、惠民生,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三要接续奋斗提质效。江阴市锚定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目标,创造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的传奇。比学江阴,我们要锚定“矿冶文化名城、绿色智造新城、开放活力之城、幸福宜居城市”等“四城建设”目标,持续推进“五大攻坚”,一步一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二、聚力产业升级,夯实发展支撑。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江阴市始终把产业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聚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345”现代产业集群,荣获“全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美誉。比学江阴,我们要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一要“三线并进”建体系。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重点培育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2个五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2个两百亿级,光电子信息、氢能等2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3+2+X”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要精准招商壮集群。大力实施“楚商回乡、校友回归”行动,围绕根植性主导产业集群强链,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三要育强龙头提能级。重点支持劲牌公司、长城汽车、华鑫钢铁、新冶特钢、众冶铸造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力培育一批百亿级、50亿级制造业企业。加强“四上”企业主体培育,夯实发展底盘。

三、聚力项目为王,铸强发展引擎。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和引擎。“项目为王”是江阴领跑县域经济的核心密码。比学江阴,发改部门要发挥项目建设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项目谋划、项目争取和项目服务,推动一个个项目落地转化见效,为大冶高质量发展铸造强大引擎、提供强劲动力。一是精准谋划项目。主动研究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方向,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精准谋划一批产业发展类、基础设施类和民生保障类项目,以项目支撑我市“跨越千亿市、百强再进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主动对接上级部门,确保我市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和“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同时,加大中央预算内、国债、专项债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省级资金支持,推动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落地见效。三是加强项目服务。坚持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从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过程跟踪做好保姆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联合审批,创造更多项目建设“大冶速度”。

比学江阴,不仅要学习江阴市的发展理念、工作思路、方法举措,更要学习江阴人的改革魄力、实干作风、担当精神。下一步,发改部门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抬升标杆,紧盯“湖北领先、中部前列、百强上游”的目标,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拼抢实干,以发改之“为”服务推动大冶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国鹏)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