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建群藏深山待开发   

卢启进,是门楼村一名守山人,65岁的他已经独自守山20多年了。受他之邀,记者走进金湖门楼村泉铺湾一览明清古建筑群,亲身感受了一把黑瓦连片、青砖铺路的古意。采访中,卢启进表示,希望这块古民居能受到修复与保护。

古民居建于明末清初  建筑风格以徽派为主

4月13日,在卢启进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金湖门楼村泉铺湾。记者的到来,受到了村里老人们的欢迎。卢启进说,“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显得比较安静。”   

古民居群,在湾子的祠堂后面。穿过一条长长的小道,眼前一片青砖黑瓦的建筑,一股历史感一下子将人代入进去。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残存的古民居是先民们在乡野间树立的一座建筑丰碑,同样是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礼物”。

卢启进说,“从自己孩童时起,到如今,村里的变化很大,唯有这里见证着几百年的变迁。”

该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面积约21000平方米,现存两栋,占地6000多平方米。据宗谱记载,明末清初“千一公”落业于此,其建筑风格以徽派为主,兼顾赣派,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民居与民居之间,有一条条宽窄不同的巷子,从下往上看见的蓝天是成线状的,仿佛在迷宫中品味着历史的沉淀。脚下青石铺的路面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透亮,古民居的门头有着精美的雕花,以及随处可见小天井,与对称的窗户。

古色古香的民居群,显现出明末清初建筑的特色,让人仿佛看到400多年前人们生活的场景。

据当地村民介绍,一些房屋的门架是用银子打磨的,以前光亮得可以当镜子使用。

每栋房子之间有青石板铺设的巷道,巷道大门东西走向,也可关锁。在古民居群的西头,有一个用于瞭望的吊楼高高耸立,像忠诚的勇士捍卫着村落的平安。墙上一块刻有“嘉庆”字样的牌匾,向人们诉说着它的历史。

历史“典故”世代相传   年久失修亟待保护

据卢启进介绍,门楼村这一块,大多是卢姓,所以有时也称呼这片古民居为卢氏民居,沿着湾子旁的是一条从山上飞流下来的泉水,而一旁还有一座名为三道闩水库。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相传着一个个“典故”。在村头,一块散落在地上的石板上刻着两个大字,但字迹有些模糊,村里人都说刻的是“圣旨”。传说,古时凡是做官的路过这里,必须下马三鞠躬,以示对皇帝的恭敬。

村头另一处散落着一堆长方形石块,据村民介绍称之为“百岁坊”,是当年卢姓晚辈给祖宗做100岁生日时特意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百岁坊”不知何时垮塌了。

卢启进介绍,古民居历史上遭受过两次火灾,因年久失修一些老民居垮塌了不少,原本7栋的民居只剩下3栋了。”

近年来,该处古民居逐渐被媒体关注报道,当地政府以及村民开始有意识的将古民居保护起来。

村里的几名老人告诉记者,去年夏天发洪水的时候,村里有人专门将古民居收拾了一番,将瓦片补齐,防止里面被水泡坏。

2016年4月,卢氏民居被黄石文物局列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前往门楼村泉铺湾、徐家山湾游玩的游人越来越多。记者在一份报告上看到,2016年,该区域春夏两季的游客达到2万人次。

据了解,门楼村村委会与群众代表制作了一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准备系统的将古民居修复并保护起来,并结合周边的景色,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区。(记者 冯升 文 朱昶俊 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