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过去的30年,是大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幅度最大的30年。在历届大冶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经济社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
城市新风貌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0年来,我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功跻身全国各类百强榜单。2017年大冶市赛迪全国百强排名82位,2024年排名55位,实现“八年八进位”;2024年,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均首次进入50强,各项百强排名稳步上升,彰显大冶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动力。
建市伊始,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仅18.5亿元,2024年达到了930.71亿元,与建市之初相比翻了5.6番,年均增加29.13亿元。人均GDP由1994年的2358元跃升至2024年的107933元,累计翻了5.5番,年均每人增加3519元,在全省县市处于领先地位。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加快发展,占GDP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占比由1994年的25.3:50.2:24.5调整到2024年的6.9:54.8:38.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356.63亿元,占GDP比重较1994年提高13.8个百分点。30年来,我市经济发展从二产主导逐步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转换,蓬勃发展中的服务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
工业转型升级加速 集群效应彰显活力
建市初期,我市只有炼矿、铝业、塑料等少数几个行业,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并重,形成了“3+2+1”的产业发展格局,即3大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2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1大未来产业:氢能产业。同时,我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招引培育和壮大了长城汽车、融通高科、祥邦新能源等一批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24年,我市全域工业总产值1076.73亿元,总量是1994年的73.8倍,年均增速15.4%,全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1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135家,5至10亿元企业16家,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
经过30年发展,我市已建立“传统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四级分类培育体系。2023年,全市研发投入24.11亿元,同比增长25.7%,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8%,高于全省和黄石平均水平。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与上年度同比增幅达42.3%,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09家,较上年增加43家,实现增加值175.71亿元,同比增长16.6%,占GDP比重为20.4%,较2022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方阵。2024年,我市本级38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共有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7家,占总产值比重36.8%,企业收入利润率为7.3%,较上年同期实现了翻番,工业经济发展活力足。
投资建设突飞猛进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2006年6月,我市“关、停、并、转”近1000家“五小”企业,停止审批矿企,封存矿井,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项目。2017年4月,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大冶湖国家高新区挂牌成立,汇聚了大冶新城区、劲牌工业园、罗桥工业园等新平台,建成了劲牌、迪峰、山力等一大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项目,高质量发展形势初步显现。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布局氢能新赛道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谋划“大冶市矿区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涵盖光伏发电、绿电制氢、氢储运加、氢能源车辆采购与运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氢能制、储、运、加、用全生态产业集群链条,项目预计形成千亿级氢能产业链。2023年3月,湖北省首个入选国家发改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项目在大冶开工,这也是全国首个岩穴储氢技术科研攻关项目,更是我市历年来投资体量最大、向上争取中央资金额度最高、产业链覆盖面最全的新能源项目。
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从2008年大冶被列入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到2023年大冶跻身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优秀行列,再到全国67个资源枯竭城市中勇当第七、全省第一,大冶蹚出了一条新路。先后获评“全省质量强省工作推进成效明显县市”“全国自然资源(矿产类)节约集约示范市”,入选首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整整跨越十余载,大冶这座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突围,实现了向绿色创新发展之路转型。
建市30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8%。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生产供给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末全市城镇人口55.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4%,比1994年(13.9%)提高了50.5个百分点。2024年,我市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9个,大力推进墈头老街改造,大冶北站改扩建,东风路西延、湖滨路跨湖大桥等路网建设工程快速建成投用,城乡中心客运站建成启用,大冶市就业促进中心、尹家湖生态公园、码头路桥头文化公园等项目胜利完工,临空医院、临空学校、大冶湖文化综合体等项目稳步推进。先后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资格复审,我市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城市品质更加完善。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增强经济“动力源”,坚持“一月一签约、双月一开工、季度一拉练”,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投资招商推介会、大冶·北京、大冶·上海产业投资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新签约美亚迪户外全彩屏、锐美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等亿元以上项目152个,投资总额1120亿元。新开工大美科技、卓玉智能等项目157个,投资总额741.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03.7%。统筹实施华鑫实业超低排放综合改造、尖峰水泥生产线节能化改造等技改项目60个,完成技改投资38亿元。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大冶湖高新园区在国家高新区年度考核中排名前进14位,扩园建设不断加快;临空区投资61亿元的央地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开发建设热火朝天。全年争取国家、省级政策56项,争取资金121.3亿元,15个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项目招引、建设质效实现双提升,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稳健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国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30年来,全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5年全面落实农业税收减免,放开粮食市场以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1994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89亿元,2024年增长至112.11亿元。2024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4.28亿元,是1994年的12.72倍。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5.57万吨,创历史新高,全市猪、牛、羊出栏量分别达到52.10万头、0.27万头和0.80万只,比1994年分别增长2.4倍、2.7倍和3.5倍。全年猪牛羊肉类总产量4.14万吨,禽蛋类总产量1.76万吨,比1994年分别增长2.2倍和5.5倍。
2024年,我市全力推动稻米、蔬菜、水果、水产、茶叶、中药材“1+5”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种养总面积达91.49万亩,同比增长1.4%;综合产值75.11亿元,同比增长5.7%。茶叶、甲鱼生产基地入选全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名单。龙凤山集团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骏鑫祥等12家企业获批省市级龙头企业。我市先后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10个,“殷祖白茶”荣获第29届中国武汉茶博会特级金奖,保安狗血桃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湖北省十大名优农产品,成功打造刘仁八金柯辣椒、灵乡灵溪豆豉等一批“一镇一品”,因地制宜发展鑫东、三山湖等农业观光园、休闲主题村,推动小雷山、龙凤山、沼山古村桃乡4A景区以及毛铺文旅康养、上冯九古奇村等新兴乡村旅游景点提档升级,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先后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市”等荣誉。
城乡收入稳步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就在于提高居民收入。30年来,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全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9097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10亿级水平,2013年后进入50亿级,到2024年达到110.03亿元,比1994年增长120.9倍,年均增长17.3%。
尹家湖公园绿意盎然
2024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37元,是1998年的13倍,年均增长10.5%。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22元,是1994年的22倍,年均增长10.9%。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省县市首位。2024年,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98亿元,是1994年的118倍,年均增长17.2%。2024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79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8.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4.3%,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2.3%,教育支出增长5.7%。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与民生的支出,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存款余额大幅跃升。
2024年我市新增城镇就业8575人,吸引外出务工返乡就业创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建养老服务综合体2个、幸福食堂12个,成功获批国家级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在全省率先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成功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大冶一中还地桥学校、小箕铺中心小学建成投用,新增学位4600个。深入推进教联体改革,组建省市县教联体27个,还地桥镇教联体入选首批“省级示范性教联体”,高考特殊本科上线1235人,实现“三年三连升”,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难题,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市人民医院医疗救治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中医三级医院,83个村卫生室完成提档升级,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教育卫生事业提质发展。
消费场景层出不穷 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雨润商场
30年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社交电商等网络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让消费的场景和版图不断扩大,我市市场建设日臻完善,成为鄂东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贸易活动活跃,商业繁荣兴旺实现了消费扩容。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4年的8.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49.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倍。
吾悦广场
新建(改造)10个乡镇商贸中心,其中建成提升型7个、增强型3个,总营业面积超1万平方米。城区7个农贸市场按照“五化建设”标准完成改造,5个乡镇农贸市场已明确更新计划,市域农产品流通水平明显提高。利用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和邮政、供销、快递公司等社会资源,推进“多站合一、一点多能”,实现村级便利店、快递服务市域行政村覆盖率100%。城区建设从以墈头老街为代表的传统商街,发展到如今遍布城乡的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如2003年开业的中商超市、2011年的雨润国际广场中央商场、2023年的大冶吾悦广场等,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购物体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我市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引进海底捞、星巴克、必胜客等100余个知名品牌,提升消费品质。大力发展夜经济、视觉消费等新业态,如恒达夜经济、雨润地摊经济集聚区试点,电商直播等互联网+电商新业态快速发展,城市烟火气带动消费热。2024年,我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516元,比2013年(15518元)增长了2.4倍,年均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57元,比2013年(8149元)增长3.1倍,年均增长11%。
(数据来源:市统计局)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