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大冶】抬升标杆 奋勇争先 把江阴经验转化为大冶实践——赴江苏省江阴市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云上大冶报道 6月4日至6日,孙辄书记带领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江阴市考察学习。江阴市“标杆”林立、众多“第一”令人感叹,也令人震撼,大家在学习中开拓视野,在对比中厘清思路,在交流中谋划未来,零距离感受标杆地区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一、看标杆,一路风景,令人震撼

江阴之行是一次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创新理念的学习取经之旅。江阴的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即经济活、产业强、创新优。

(一)经济活力令人震撼。江阴市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佼佼者,5126.13亿GDP的经济体量超过了全国60%以上的地级市,成为了继昆山之后全国第二个GDP超过5000亿元的县级市。从经济增长点上看,民营经济是江阴的根基。开明的政策支持,形成了江阴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江阴本土诞生了62家上市公司,行业遍布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奠定了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二)产业转型令人震撼。因工业起步早,江阴也曾遭遇过发展瓶颈。2021年之前,江阴全市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类园区200余个,存在着布局散、隐患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为改变现状,江阴市启动了“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明确了“345”现代产业集群导向。江阴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形成了以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为支柱,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其“一产业一规划、一产业一政策、一产业一基金”的精准培育模式,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令人震撼。在江阴市考察学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数家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实践,江阴的企业,普遍重视研发,舍得投入。以海澜集团为例,作为江阴市本土企业,通过建设海澜云服智慧工厂,运用5G、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服装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同时海澜集团与东华大学、清华大学、中纺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也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江阴市科技创新政策成功实施的缩影。

二、谋新篇,深学细悟,助力发展

江阴之行是一次对标找差、启迪思路、激发干劲的提神醒脑之旅。对标江阴,立足大冶,我们将用实干担当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江阴之行的思想触动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

(一)紧盯项目建设,做大县域经济底盘。今年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计划实施新开工项目160个,总投资600亿元;新投产项目160个,总投资360亿元。重点加速推进华鑫钢铁优化技改升级项目、武钢智能化生产技改升级改造等项目落地开工;全力保障中晟薄膜太阳能组件项目、卓玉智能装备制造等项目按期投产达效。同时抢抓国家“两重”“两新”加力扩围、地方政府专项债优化管理等重大政策机遇,精心谋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我们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已申报中央预算内重点项目20个,已获批资金9700万元;已申报超长期国债重点项目32个,已获批资金1.5亿元;已申报专项债项目60个,获国家两部委通过项目21个,获批资金额度28.6亿元。全年力争争取各类资金130亿元以上,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二)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我们将结合自身发展特色,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强链补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市产业结构的薄弱点在于第二产业结构偏重,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高能耗产业比重偏高,而新能源、电子信息、科技装备等新兴领域产业占比较小。我们要重点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谋划一批、招引一批、实施一批”产业链项目,持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我市“3+2+X”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布局氢能未来产业,加快推进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提升承载能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我们将牢牢把握住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开发区目录修订等发展机遇,聚焦“具有特色资源或区位优势的县,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试点任务,加强“部门+管委会+平台公司”三方联动,为千亿县市夯实产业基础。近期,我们加强与省、市发改委的密切跟踪对接,大冶湖高新区扩调区方案已基本获省、市认可,“一区三园”协同发展的蓝图已经成功布局,产业承接的能力有力提升,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围绕“群众有需求,我们有配套”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深入推进2025年民生十件实事落地见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外出返乡人口、农业进城人口在城区集聚,加快向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冲刺千亿市的攻坚之年。发改工作重点是发展,关键在改革。市发改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在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等各领域保持“拼抢实干”的精气神,以改革促发展,高质量完成各项改革攻坚任务,为大冶“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贡献发改力量。

(作者: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 柯敏)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