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 争创一流——大冶干部“问道江阴”纪实】借鉴长泾经验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云上大冶报道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维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近期,通过系统学习江阴市长泾镇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探索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该镇在守护群众“粮袋子”、统筹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中的强烈责任担当与创新智慧。其推出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为各地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更让我对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粮食生产的责任使命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认知。

一、严守红线、强化监管,筑牢耕地保护“生命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依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基础,守住耕地红线,才能从源头上守住粮食安全底线。长泾镇严格落实《江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不仅明确耕地保护任务、签署异地代保协议,更用“三维建模+无人机巡飞”的技术手段为耕地实现全域立体实景地图划定红线区划,无人机每周“空中体检”秒级发现违规问题,这种“制度+科技”的双重保障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耕地管护“看得见、管不全”的困境。这启示我们,耕地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强调层面,必须以刚性制度定规矩、以科技手段强监管,将耕地保护要求融入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建设审批、日常执法监管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让耕地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粮食生产筑牢坚实的土地根基。

二、系统推进、四化同步,夯实粮食生产“硬基础”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主战场”,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生产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与质量。长泾镇围绕农田整治推进“规模化流转、标准化建设、生态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四化”行动,体现粮食生产“从基础到产业”的全链条提升思路。规模化流转将耕地集中到集体与大户手中,解决了“瘦田撂荒”问题;标准化建设以每亩不低于4000元的投入筑牢生产根基;生态化改造实现田园与乡村美景融合;产业化发展优先布局“米袋子”“菜篮子”产业,形成了“农田有人管、生产有标准、生态有保障、产业有方向”的良性循环。这提醒我们,粮食生产必须立足全局统筹规划,通过系统化整治、全维度提升,让农田既产粮,也能为生态赋能,为粮食安全提供可持续的基础支撑。

三、精准施策、落实补贴,打好农民种粮“主动仗”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长泾镇依托江阴市政策支持,从保险、奖补、补贴三方面为种粮主体注入信心,让我深刻体会到助农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关键作用。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物化与非物化成本,且保费由各级财政全额承担,彻底打消了农民种粮顾虑;村集体550元/亩的生态补偿奖补、“谁种粮谁受益”的稻谷补贴,直接让村集体、种粮主体拿到实实在在的补贴,大幅提升种粮效益。这启示我们,调动种粮积极性必须站在农民角度算好经济账,通过精准化、多元化的政策扶持,让种粮有保障、有收益、有奔头,才能稳定种粮队伍,守住粮食生产的源动力。

四、科技赋能、服务下沉,打造粮食生产“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长泾镇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依托专业合作社、智能化育秧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平台,构建“全流程服务+智慧化支撑”的粮食生产体系,实现科技对粮食增产增效的巨大推动。江阴市供销社参股的合作社实现“耕、种、管、收、储、加”全流程服务,林度万亩智能化育秧中心降低50%以上人工成本,1353台套智能农机“上网入云”搭建共享平台,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民缺技术、缺设备的难题,更以科技手段提升了生产效率与抗风险能力。新时代粮食安全必须乘上科技的东风,通过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广智能化生产技术、下沉精准化技术指导,让好的方式方法真正落地田间,切实推动粮食生产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兴粮”转变,为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能。

通过学习长泾镇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探索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绝非单一的生产任务,而是一项涉及“耕地保护、政策激励、科技支撑、农民增收”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工作中,我将以长泾镇经验为指引,结合本镇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生产根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对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保护任务,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提升耕地保护监管精准度,大力实施全域国土整治,确保本镇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二是推进农田改造,提升生产保障能力。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抗灾减灾能力。

三是落实惠农政策,激发种粮主体活力。严格落实各类惠农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降低种粮风险,稳定种粮队伍,激发种粮积极性。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粮食提质增效。积极引进推广优质粮食品种、智能农机装备与先进农业技术,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服务,推动粮食生产向“科技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切实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推动本镇农业实现“产能稳、效益优、农民富”的目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作者:殷祖镇党委副书记 李南)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