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 对标最优者,追赶最强者。6月4日至6日,随我市党政代表团走进江阴这片县域经济的标杆热土,一睹“华夏A股第一县”“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发展风采。进龙头企业、科创园区,看发展现场、数字前沿,江阴以领跑全国的发展海拔与永不停歇的奋进气场,让我在震撼中深切感受到一流营商环境强大的赋能作用。
那么,何以江阴?大冶何为?
一、解码江阴精髓,“四心”服务筑就营商环境新高地
江阴之行,第一眼看到的是发展的宏阔、产业的兴旺、风光的美好。而在这些背后,是贴心温暖的人文汇聚,是直达心灵的“澄心”凝练。“澄心办·办澄事”,这六个浸润着江南水土灵秀与实干精神的品牌标识,正是江阴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生动注脚,其内核是将“全心全意办实事”的承诺融入每一个细节:以“四心”服务为支点,持续向企业群众输送有速度、有精度、更有温度的一流服务。
一是“决心”改革,审批跑出“加速度”。江阴秉持“澄心诚意”的理念,推出一系列特色服务。在企业开办方面,不断优化全链条审批流程,使“企业开办0.5天完成”覆盖率提升至90%,并创新性地推进“企业开办银行实际开户0.5天完成”新模式;在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推进施工图“自审承诺制”和“事后审查制”改革,开辟“豁免审批”和“报建即开工”绿色通道,工业项目平均审批用时大幅降低至10.5个工作日,提速达50%。同时,推出“云指导”“云踏勘”等超前服务,解决经营者政策不清、选址不合理、材料不全等痛点,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真心”施策,政企架设“心桥梁”。江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澄策之窗”惠企平台,整合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等信息,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构建起统一、全面的政策资源库,依据企业的行业类别、规模大小、发展阶段等特征,为企业精准推送适配政策。同时,“澄策之窗”创新政策解读形式,一方面,将晦涩的政策条款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动漫、短视频等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阐释政策核心内容与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策解读会,邀请政策制定部门的工作人员现场答疑解惑,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增强政策落实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是“匠心”护航,法治共筑“静音哨”。江阴以规范执法、柔性执法为核心,优化行政执法体系。创新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与“综合查一次”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同时完善“执法+服务”模式,规范非现场检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在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广非现场执法,创新“互联网+执法”模式;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健康的重点领域,采用“重点监管清单+信用监管”模式,对高风险企业适当加大检查力度和频次,确保重点领域安全稳定。
四是“暖心”助企,服务拉近“零距离”。江阴创新构建政企“双向驱动”机制,将“亲清直通车”与“亲清观察员”深度融合。在政企沟通上,企业通过“亲清直通车”小程序提交诉求,系统自动生成工单,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实现闭环管理。在监督保障方面,由人大代表、行业协会、媒体记者组成的“亲清观察员”队伍,以群众身份沉浸式体验办事流程,拍摄“暗访纪录片”直报纪委监委。2024年“直通车”累计办结企业诉求2300余件,满意度达98.7%,该模式既畅通了企业诉求渠道,又以阳光监督倒逼服务优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二、对标江阴路径,大冶“破茧”蝶变提升营商环境新能级
大冶将对标先进地区、回应社会期盼,对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滞缓、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执法规范度欠缺、政策推送不及时等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持续攻坚。
一是坚持改革提升,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务链。学习江阴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拼劲和韧劲,以机制重构、数据赋能、服务升级为工作路径,聚焦全新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市场准入、获得经营场所、解决商业纠纷等关键领域掀起“改革风暴”。积极争取重点领域改革项目,精心打造建设工程许可全流程电子化、不动产登记“无感智登”、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服务、商事纠纷“法院+”多元调解、“冶好办”政务服务等十大改革品牌,通过系统性、深层次的改革实践,进一步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持续擦亮大冶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推动助企聚能,织密全领域助力发展的服务网。借鉴江阴以需求导向创新服务模式的经验,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中心“中台枢纽”作用,以机制重塑与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将服务链条延伸至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度叠加法治、人才、金融等增值服务,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服务企业新场景。在常态化开展项目协调会、政企座谈会基础上,做实系列“主题日”活动,做优“企业接待日”品牌,完善市领导坐班机制,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现场协调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构建“政策有落实、诉求有回应、发展有支撑”的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前行。
三是促进监管提质,打造全方位护航发展的服务港。对标江阴创新监管、科学执法的先进经验,秉持“监管即服务”理念,积极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通过整合执法事项,制定联合检查清单,形成“以跨部门联合检查为常态、部门单独检查为例外”的工作格局。构建“信用+风险”双维度智慧监管模式,依据企业信用等级与风险程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对高风险领域重点管控,对信用优良企业“无事不扰”、减少检查频次,在严守安全红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执法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四是加大开放协同,增强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服务力。学习江阴“澄心办·办澄事”经验,聚焦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扎实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2025年底实现跨省通办事项150项以上,全省通办事项1000项以上。同时深化跨境贸易服务,宣传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业务一站式指导及全程通关物流信息服务,并加大AEO企业(经认证的经营者,英文“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的简称)培育力度,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对外贸易合作新通道,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锚定江阴一流营商环境标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靶向发力抓改革、聚焦需求优服务、精准施策提质效,全面推动大冶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大冶“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朝霞)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