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鑫)近日,阳光炙烤着大地,站在金山店镇燕山村的金联铁矿修复现场向下望去,曾经裸露的岩壁正在悄然“愈合”——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边坡修复工程正在进行。
“这里最深的地方有40米。”现场负责人罗石雄指着面前的矿坑说。矿山修复就像给病人做手术,要先清创、再缝合、后调理。他说:“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治理,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慢慢恢复山体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后续还将根据山体的自然条件进行复绿,整个工程工期预计一年左右。”
而在几公里外的另一处矿区已“康复出院”。
在金山店镇国土综合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徐思莹在电脑上点开一份材料:照片里,曾经的矿坑边坡陡峭如刀削,地表因水土流失而龟裂,每逢暴雨便泥水俱下。“我们投入2000万元用于对冬生石料厂废弃矿区的坡面削方、高次团喷播绿化、排水沟挡土墙修建,于2022年底完成了修复工作。”徐思莹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修复后的土地并未“沉睡”。曾经落石频发的陡峭崖壁如今已披上绿装,一座集加油、加氢、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拔地而起,蓝白相间的棚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个氢能站集加油、加氢、充电等功能于一体,为当地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能源服务,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徐思莹介绍。能源站的位置很特殊——它恰好卡在永丰村和燕山村的交界处。过去,这样的地方常因权属问题闲置。但这次,我市出新招:通过科学评估与合理规划,打破资源壁垒,组织两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讨论,以联合供应的模式出让项目地块,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多元化。“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扯皮,又让两村共享收益。”徐思莹说。
“这里以前山塘裸露,粉尘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影响,现在都好起来了。”站在能源站门口,燕山村村民陈丙泽咧嘴一笑。不远处,光伏板正沿着修复后的坡地铺开,实现将阳光转化为电能。这片曾经“灰头土脸”的工矿废弃地,如今成了绿色能源的“聚宝盆”。
氢能站和光伏项目不仅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的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山绿了,企业来了,村民腰包鼓了——这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望着渐绿的边坡,陈丙泽语气里满是自豪。
近年来,金山店镇大力推进开山塘口治理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修复。一方面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与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实现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以土地资源盘活撬动生态环境修复,全面提升采矿用地质量,推动废弃采矿用地转变为可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工矿废弃地变废为宝。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