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危房改造托起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居梦”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陈婷)秋日的乡村,阳光和煦,栾树花开。一座座改造一新的农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9月8日,记者跟随大冶市住建局工作人员深入保安镇,实地探访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情况。随着大冶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栋栋危房得到加固,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温暖的安居故事正在乡村生动上演。

异址新建圆了七旬老人新房梦

在保安镇株树村,79岁的老人熊丹怡正坐在新房的空调房里享受悠闲的午后。眼前这栋崭新房屋与之前居住的土坯房形成鲜明对比。

熊丹怡老人在新家洗菜做饭

“原来的土巴屋只有20多平方米,后来垮了住不了,现在这新房宽敞明亮,冰箱、空调、卫生间样样都有。”熊丹怡笑着说,眼角漾开了幸福的笑容。

这一变化得益于大冶市出台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大冶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负责人吴旭宝介绍,今年初,通过组织各乡镇开展全覆盖排查,工作人员发现熊丹怡老人的房屋已严重损毁,在遵循本人意愿后,将其家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并立即启动申报程序。

考虑到老人原宅基地已不适宜建房,大冶市住建局会同保安镇政府依据《大冶市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办法》,指导村里通过民主协商,为老人重新选择了一处安全宜居的宅基地。“我们坚持‘一户一策’原则,针对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改造方案。”吴旭宝表示。

落成的新房

在建房过程中,大冶市住建局和镇城建办多次上门指导,严格按照质量要求监督施工。“我们必须确保地基牢靠,关键部位都要浇筑地基梁,保证新房质量安全可靠。”正在现场回访的工作人员陈一飞补充道。

如今,老人不再需要借住在出嫁的女儿家。“现在和老伴一起住,房子做好了有处落脚了,路也修好了,骑着电动车一刻钟就能到街上了,非常舒心。”熊丹怡满意地说。

临别时,村干部还高兴地告诉老人:“等您80岁就有高龄补贴了,到时候去领补贴!”温馨的画面展现了危房改造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生活希望的重新点燃。

危房加固给残疾村民一个安心家

在桂花村上戴湾,另一场住房“变形记”正在上演。村民戴高巴因身有残疾,生活多有不便,家里的房屋年久失修,被鉴定为C级危房。

“他这个房子建了有20多年了,又破又漏雨。”戴高巴的大嫂黄爱枝告诉记者,“原来露天房子用的老布瓦,时间长了容易破损,还漏雨。”今年,保安镇排查发现戴高巴家的住房困难,将其家纳入危房改造计划。按照危房改造标准,C级危房采取修缮加固方式,重点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改善居住功能。

村民戴高巴改造后的房屋

“大冶市住建局的技术人员专门来现场查看了情况,给出了详细的加固方案。”黄爱枝说,“他们建议我们更换老化的布瓦,加固承重结构,做好防水处理。”在施工过程中,镇城建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巡查,检查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施工流程。“住建部门要求很严格,每个环节都要达标,说是要确保改造后的房子安全可靠。”黄爱枝告诉记者。

今年,黄爱枝帮助戴高巴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加上自筹部分,共投入19000元对房屋进行了全面加固。“加固了楼顶,清除了楼上不稳固的隐患,现在下雨不漏了,刮风也不怕了。”

桂花村干部徐志阳表示,针对像戴高巴这样的特殊困难家庭,除了发放补助资金外,还积极引导村集体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帮助,防止因危房改造发生返贫现象。

改造后的新房内部

“有处安生,我们对他的生活也就不担心了。”黄爱枝的话语中透露出欣慰之情。危房改造不仅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更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危房改造“改”的是房,“暖”的是心。今年以来,大冶市危房改造对象共计51户,其中40户已改造验收完成,改造补助资金133.3万元正在拨付中,剩余11户正在加紧推进。大冶市住建局将以扎实的工作成效,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体实现从“有所居”到“安居乐业”的美好蜕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