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绣娘:从非遗技艺到劳务品牌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李尚书)2025年9月22日-23日,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湖北劳务品牌走进大湾区”活动在深圳举行。活动以“荆楚匠心品牌筑梦”为主题,集中展示湖北16个特色劳务品牌。其中,“大冶小红绣娘”展台凭借精美的刺绣作品与生动的技艺展演,成为现场焦点。从传统绣坊到省级劳务品牌、从大冶走向全国,这群手握绣花针的女性,用指尖技艺织绣出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的锦绣人生。

大冶刺绣作为荆楚刺绣文化的重要一脉,早在明清时期就以“构图饱满、色彩浓艳、针法细腻”闻名鄂东南。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这门古老技艺曾一度面临传承断代的困境。“奶奶留下的绣品再好,不能变现就是摆设。”从小跟着奶奶学刺绣的刘小红,深知传统技艺要“活”下去,必须走出深闺。

2016年,她的刺绣作品《星云之梦》随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入浩瀚的太空,这是刺绣作品首次飞入太空,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刘小红的绝妙手艺,刘小红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样在这一年,她将家庭工坊升级为公司,正式开启“小红绣娘”品牌化之路。

技艺创新:10余项专利激活千年绣法

10月30日,在尹家湖公园的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内,绣娘们正聚精会神地绣着《千里江山图》,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们指间翻飞,转瞬间勾勒出祖国山水的灵动轮廓。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以青绿山水技法描绘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象,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次绣娘们以这幅名画为蓝本进行刺绣创作,整幅作品采用了大冶刺绣的特色技法——盘金夹绣,既重现了传世名画的山水意境,也充分彰显了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是《千里江山图》,在刘小红艺术馆展区内,千余件民间老绣品与现代刺绣艺术品交相辉映。玻璃展柜里,一件清末民初的婚庆绣帐色彩依旧鲜活,其打籽绣工艺被刘小红创新发展为“双面打籽绣”,这种绣法立体感十足,有浮雕的感觉。

“传统打籽绣单面成型,我们通过针法改良,实现正反两面都有完整图案,还能做到两面异色异形。”刘小红指着墙上的专利证书介绍,团队已成功研发双面打籽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云丝纸刺绣等五种新针法,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知识产权30余项。

2022年是“小红绣娘”品牌发展的关键年。这一年,大冶刺绣成功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为产品筑起品质护城河;“大冶小红绣娘”同时入选黄石市重点劳务品牌和湖北省劳务品牌资源库。“地理标志+劳务品牌”的双轮驱动,让绣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如今,大冶刺绣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普通绣娘的作品亦广受青睐,而刘小红的精品力作更是凭借深厚艺术造诣与文化价值,在国内外舞台大放异彩。2025年8月,刘小红受邀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与“知音湖北大美长江”湖北文旅(西班牙)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刺绣作品《黄鹤楼》被外国友人收藏,传递荆楚文化魅力;代表作《玉牡丹》更是以不菲价格彰显了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与艺术分量。

人才孵化:两万名绣娘的“指尖课堂”

“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经济上也更加独立了。”采访中,绣娘谭春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谭春英是刘小红的得意弟子,阳新人,从事刺绣工作二十余年。2003年,年仅20岁的她,被大冶老东街刘小红刺绣坊的作品深深吸引,当即拜师刘小红,成为大冶刺绣第六代传承人。她的作品——双面绣台屏《春风吹拂满江桥》以极致工艺将一根蚕丝线分成8丝绣制,将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与春燕的灵动巧妙融合,荣获2024年“知音湖北·遇见游礼”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成为大师姐后,谭春英帮助大批农村妇女掌握刺绣技能,实现灵活就业。正因如此,她在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的蜕变,正是“小红绣娘”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缩影。

2018年,刘小红成立手工技能培训学校,构建起“政府+企业+传承人”的三级培训网络。通过与当地妇联、人社部门合作,相继开展“汉绣巧娘”“爱·她力量”等公益培训项目,将刺绣课堂搬进乡村、社区和校园。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100余场次,覆盖妇女两万余人次,直接带动3000余名妇女就业创业。“我们不仅要教手艺,更要给绣娘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刘小红说,团队已培养出7名市级非遗传承人,20余名学员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中“非遗人才”的有效衔接,她带领团队深入乡村举办技能培训班,以订单式教学模式传授刺绣技艺,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梦想。她还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市场产品+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为当地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更为大冶刺绣开启了“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一门濒危技艺到带动数千人就业的特色产业,“大冶小红绣娘”的成功,为劳务品牌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小红绣”将文化传承与就业增收紧密结合,既保护了非遗技艺,又创造了民生价值,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务品牌发展的典范。

产业融合:绣品变身“文旅新IP”

2019年,刘小红团队创建了“小红绣”文创品牌,并在互联网平台免费发布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视频点播量破亿,吸引了数十万网友学习大冶刺绣非遗技艺。

张林茂就是其中之一。张林茂是黄石人,从小对手工非常感兴趣,有一次网购时无意中买到一幅刺绣作品来自大冶“小红绣”,他特意跑到刘小红刺绣艺术馆拜师,学习了半年。“他们那边忙不过来或者价格不合适的时候,就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接不接单?我自然乐意了。”凭借“代绣”兼职,张林茂每月多了1000元-2000元的收入。

线上流量反哺线下,艺术馆每年免费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成为大冶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为拓展产业链,“大冶小红绣娘”创新推出“非遗+文旅”模式。在武当山景区,设有小红绣专柜;在武汉天河机场,也有小红绣展柜,集中展示刺绣作品。

此外,“大冶小红绣娘”还推出了不少爆款作品。如《百喜图》刺绣材料包、《刺绣婚书》材料包、刺绣首饰、刺绣书签、刺绣纸盒等。其中,《百喜图》刺绣材料包月销量达500件,总销量更是接近3万件。

“我们把刺绣元素融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顾客带走的不仅是绣品,更是文化记忆。”刘小红介绍。

文化出海是品牌发展的另一张王牌。“大冶小红绣娘”先后作为文化交流和劳务品牌项目,出访新西兰、韩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备受欢迎。“以前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们。”刘小红自豪地说,品牌产品已出口至15个国家和地区。

夕阳西下,刘小红刺绣艺术馆内灯火通明。年轻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绣花针在布面上跳跃,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好图景。正如刘小红常说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绣制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在这片孕育了千年刺绣文化的土地上,“大冶小红绣娘”正以劳务品牌为纽带,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