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大冶】对标江阴学精髓 多维发力促跨越 奋力谱写大冶千亿市建设新篇章

云上大冶报道 今年六月,在市委书记孙辄同志的带领下,我们赴江阴市实地考察学习,沉浸式感受了这座“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发展脉动与强劲活力。江阴在产业培育、科创驱动、空间利用、开放发展等方面的系统性实践,为正冲刺千亿市的大冶提供了鲜活、可鉴的现实范本。

一、解码江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江阴的成功绝非偶然,究其核心离不开五个方面的久久为功。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尤其是干部队伍“事不避难、担当有为”的作风,是所有战略部署能够落地见效的根本保障。

二是坚持实体为本。构建“传统焕新、新兴突破、未来布局”三维产业体系。江阴依托兴澄特钢、长电科技等“链主”,设“质量小站”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是坚持科创赋能。构建“载体+人才+政策+服务”创新生态。科创载体超280万㎡,年引大学生超1.55万人,人才总量破56万,以“三个90%”打通成果转化,创下50多个全球首创。

四是坚持空间重构。通过“工改三年大会战”腾退工业用地,推行“一园一品”,建立“六个一”体系,布局104个现代产业项目,实现空间与产业效益双升。

五是坚持效能优先。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基金矩阵,以“亩均效益”评价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充分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释放经济活力。

二、对标审视:大冶的优势转化待提速

大冶与江阴同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民营经济活跃,都有着敢闯敢干的城市品格,承担着引领县域经济跃升的使命,但比学江阴,我市在核心领域仍有五个方面需提高。

一是资源禀赋未全激活。我市产业结构偏重,传统钢铁、铜铝加工企业占比超70%,高端产品仅占30%,金属产业以采矿、初级加工为主,金、银、铜、铁等资源深加工环节缺失,附加值不足江阴同类产品的1/5,资源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二是创新转化效能不足。江阴产学研转化效率达“三个90%”,大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30%,每万人发明专利数远低于江阴,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三是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大冶园区亩均税收、投资强度均低于江阴,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企业物流成本、协作成本偏高,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有待提升。

四是资源开发层次不深。大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开发仍以矿产品贸易、初级冶炼为主,缺乏精深加工,未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五是开放水平程度不够。大冶80%以上出口为轻工产品贸易,高附加值金属材料出口不足15%,缺乏海外服务平台,“走出去”仍处初级阶段。

三、靶向施策:大冶跨越千亿市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借鉴江阴经验,我们要找准发力点,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千亿跨越。

(一)聚焦思想引领,凝聚攻坚克难合力。“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才能破解发展瓶颈。越是冲刺千亿市关键期,越应该健全激励担当“硬机制”,营造干部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有锐气、接地气、有硬气的“铜都铁军”。

(二)聚焦产业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江阴“三维产业体系+链主引领”为蓝本,推动产业从“资源依赖”向“集群发展”跨越。一是传统产业高端化升级。支持华鑫钢铁、新冶特钢技改项目达产达效,发展高端板材;依托星锐科技、宏泰铝业等龙头,发展高端铝材,建成全国领先的钢、铝材加工产业基地。同时推进矿产资源集群化发展,深化与大冶有色、三鑫金铜等央国企的战略合作,以众冶矿产品循环产业园、冯家山硅业为核心,推动资源开发从粗放开采向精深加工转型,实现资源“吃干榨尽”,让矿产资源增值收益扎根本地。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化培育。抢抓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外溢机遇,以大冶湖高新区为核心,依托大美科技、奕元达完善产业链;放大长城汽车带动效应,引进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是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聚焦氢能创新科技园,构建“制储加用研”闭环,加速建成千亿级氢能产业高地,积极拓展无人机矿山探测、森林防火巡检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完善“空中生产力”服务体系;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传统企业“智改数转”,持续提升“数字生产力”。

(三)聚焦科创赋能,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学习江阴“科创载体+精准服务+成果转化”模式,让创新成为核心引擎。一是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规划建设科创园区矩阵,升级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借鉴江阴“质量小站”经验,在众冶产业园、钢铝加工集聚区布局“金属材料质量服务站”,整合共享检测设备,提供标准制定、碳足迹认证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实施人才集聚工程。设立人才发展基金,重点引进主导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学习江阴“订单班”模式。三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奖题”模式,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聚焦空间提质,做好工改“后半篇文章”。学习江阴“腾笼换鸟、提质增效”经验,以空间重构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深化与武汉都市圈、黄石市域的规划衔接,充分释放“一区三园”差异化发展强大动力。二是完善产业链配套。学习江阴“六个一”机制,为园区配备专属规划、政策体系、创新平台和产业基金,打造“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集群生态。三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建立工业用地“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对低效用地实施腾退置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基金矩阵,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五)聚焦高效利用,做好“资源增值”大文章。立足矿产资源禀赋,借鉴江阴“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逻辑,实现价值跃升。一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实施“金属高端化”行动计划,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实现价值倍增。二是创新循环发展模式。在众冶产业园建设“废料回收—再生利用—精深加工”循环生产线,打造国家级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三是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对标江阴“战略出海+生态护航”模式,推动企业从“产品出口”向“全球布局”跨越。大力推进二手车跨境电商项目,推动新冶特钢、星锐科技等金属企业开拓东南亚、中东基建市场;同时充分发挥海外冶商人脉资源优势,为大冶企业提供海外政策解读、跨境贸易合作牵线搭桥。

江阴的经验昭示我们,县域经济的竞争,本质是思想站位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创新力的竞争、空间效能的竞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竞争。大冶正处于跨越千亿市的关键关口,我们要以江阴为镜,思想上向先进看齐,产业强链上持续发力,科创赋能上务求实效,空间提质上深挖潜力,资源开发上做足文章,就一定能书写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杨早容)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