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志愿者柯培新致电大冶电视台新闻热线称,城区一处有着900年历史的泮池,被人随意往内丢弃垃圾,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潭”,这处千年遗迹亟待有人来保护。
柯培新所说的泮池就在人流量最大的东岳路1号,而这里是如今的墈头老街的入口处,曾经的大冶老城区中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泮池呈不规则半圆形,一架拱桥从水池中间而过。院内的一名老人告诉记者,池子的半径12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水深最高达1.5米左右,原来有专人进行管理。
居民 朱师傅:当时政府在这里的时候,经常有人打捞,清理垃圾,听说这里(以前)还有乌龟。
据了解,东岳路1号为儒学堂旧址。儒学即县学,大冶城关有地名儒学湾,就是靠近儒学堂而得名;儒学堂为封建时代大冶县的最高学府。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称入泮,而位于院内门口的水潭称之为泮池,泮池上的桥被叫做采芹桥。后来一段时间为大冶县政府院,如今是工商银行大冶市支行办公楼。
站在如今的泮池旁边,记者看到水面上飘满白色垃圾与浮萍,泮池周边堆满各类蔬菜与杂物,脏乱不堪。
柯培新:这个水体,目测来说是劣五类,它要达到景观用水4类水,还需要提升2个档次。
柯培新介绍,由于十几年前,泮池底部被硬化,加之生活污水倒灌入池,沉水植物不能生长,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没有生态循环,水体便成为“死水”。仅靠社区每年一次的维护,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柯培新:它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就离不开水生动植物,洁污、清淤、生态修复,只有这三样做到了才有可能保护好这个文化遗址。
柯培新说,翰墨书香,源远流长。泮池这一千年遗迹,承载着大冶悠久的历史。希望社会各界关注这一历史遗迹,妥善加以保护,利用科学的保护方法,让泮池重新清水长流。
柯培新:这是大冶最老的一个文化遗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大冶的文化部门正在做千年古镇文化遗址的寻访,这里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遗址。
记者 左洋
文字编辑 柯少杰
版面编辑 於婷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