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鑫)春天里的大冶,充满生机与活力。20日,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动员会暨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攻坚行动推进会召开,动员全市上下加快推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大力实施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攻坚行动,以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大冶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2024年12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以中国古代矿冶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5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
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重大使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大冶的重大任务。
“铜绿山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只是时间的早晚。”会上,省文物局原副巡视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高级顾问吴宏堂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形势,进一步挖掘梳理大冶青铜文化、矿冶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大冶推进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思考。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金湖街道境内,距今约4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技术水平最高、采冶链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铜矿遗址,代表了古代中国青铜文明的最高发展水平。其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青铜原料的来源问题,开辟了中国矿冶考古的先河,对研究中国青铜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对研究世界科技史、冶金史和文明史都具有突出的价值,是中华民族青铜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近年来,我市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活”起来为主线,以提升遗址保护质量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传承和弘扬优秀青铜文化为基点,以活化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抓手,在管理机构设置、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加快建设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既是传承青铜文明的需要,也是擦亮“世界矿冶文化名城、华夏青铜文明圣地”的需要。我市将加快推进实施遗址本体文物保护工程,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拓展与高校专业机构组织合作,不断提升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底蕴深厚的青铜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向全世界展示青铜文明的璀璨华章。
多元融合 激发文化传播活力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活化石;南部山脉绵延、生态良好,北部保安湖、三山湖等水域烟波浩渺、水草丰美,城区山环湖嵌、三面滨水,城藏林中、水卧城中、人游画中;地处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城市发展带之间,距武汉仅90公里,距天河国际机场仅100公里、鄂州花湖机场20分钟车程;旅游路线串联10家A级旅游景区,创作特色文化小剧《桃花源里》,在景区常态化演出,新开发特色文创产品20余款。
特色文化小剧《桃花源里》
文化积淀深厚、生态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显著、文旅基础良好,给大冶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独特魅力,注入了无限活力……
“2024年,沼山古村桃乡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各部门单位的鼎力支持。”保安镇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集中力量做好《桃花源里》核心产品,让游客愿意来;着力提高景区综合接待能力,让游客留得住;全方位提升景区和项目的服务品质,让游客玩得开心;全面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
《桃花源里》演出现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拓展“旅游+百业”“百业+旅游”跨界融合,推动相关产业链和文旅业态融合发展。
上冯村
市文旅局主要负责人说:“我们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铜文化高地,推进青铜文化、鄂王城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地,大力实施上冯村景区创4A景区等十大文旅重点项目,积极举办殷祖白茶文化旅游节,铜都消费节等十大文旅重点节会活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古村桃乡、龙凤山景区等核心景区,创新推出‘一句口号’‘一个招牌’‘一首歌曲’‘一部大剧’‘一部宣传片’等‘五个一’的大冶城市文旅品牌策划,提升旅游要素保障,吸引更多的游客。”
牢记殷殷嘱托,我市将以推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攻坚行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为大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