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周芳妃)晨露未晞时,大冶市金山店镇向阳村柏树下湾的香李树已苏醒。朱练达踩着露水走进香李园,手指轻抚过枝头那层白霜。“这是果霜,是天然的保鲜剂。”他对来访的客人解释道。
向阳村香李种植园
从会计到果农的跨界转身
这个曾经在写字楼里与Excel表格打交道的会计,如今是种植香李的“新农人”。四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朱练达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最让他动容的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你一百我两百,硬是凑出了4万多元的救命钱。“这份恩情,比什么都珍贵。”每当说起这段往事,他的声音总会微微发颤。
香李挂满枝头
2021年,柏树下湾的香李种植还比较粗放。返乡养病期间,朱练达看着乡亲们辛苦种植的香李因滞销而烂在地里,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城市工作,回乡种香李,助力向阳香李打开知名度。
“村里有人说我‘读书人种什么地’,父母也觉得‘好不容易走出去怎么又回来’。”朱练达回忆,梅雨季节导致香李变质。“那个看着一筐筐香李倒掉的下午,我蹲在地里尝了一颗完好的果子,那种清甜让我确信:我们香李这么好吃,一定有出路。”
“白面书生”的市场攻坚战
品质虽优,运输却成了拦路虎。向阳香李成熟期恰逢梅雨季节,传统包装在运输途中碰撞损坏率高。于是,朱练达尝试购入各式各样的果类包装,记录下不同包装方式的运输损耗率,研究各种销售渠道的利润空间。半年后,摸索出“线上精装+线下采摘”“精分成熟度”(按运输距离匹配成熟度)等新方法,探索如何进一步打开香李销路,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喜欢上向阳香李。
“刚开始时,大家看我文质彬彬的,以为我不懂行。”和大多数返乡青年一样,朱练达经历过转型的阵痛。好在他善于学习,勤于钻研。
游客到合作社购买香李子
“第一次用精品包装发货,成本比简装贵5块钱。”他拿起一个防撞格子包装盒,“但你看这完好无损的果子,顾客收到时发来的惊喜表情,我就知道值这个价!”凭借会计出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对品质的执着,他硬是将运输损耗控制降至5%以下。现在,他的香李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北京、海南、陕西、福建等地,顾客复购率达90%。同时,他将销售思路和包装经验分享给村民们,一步步地推广。
“新农人”的乡村振兴路
据不完全统计,该村香李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年产量超40万斤。“早在2010年左右,我们就精心培育出了向阳香李的优良品种,让香李的糖度稳定在13°以上,含硒量高,单果重量提升了20%至30%,现在每一颗李子都带着‘向阳品质’的保证。”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向阳村(香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自媒体发起公益助农推广
这份坚持和匠心也迎来了回报。2025年,这个藏在山间的香李终于破圈而出,得到大冶媒体、网红达人及冶商超市的聚焦关注,大家纷纷开展公益助农行动。冶商组织的助农直播,让香李迎来了高光时刻。短短几天,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突破5万斤,自驾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合作社库存压力迎刃而解。村民们捧着手机,看着一条条好评和复购订单,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朱练达带游客来香李园体验采摘
“值得吗?”面对这个问题,朱练达望着漫山遍野的香李树,晨光中青黄的果子正在转红。“虽然目前还在努力探索中,但是想到微信里弹出的顾客点赞,乡亲们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我就知道我的选择有多值得。”
如今,越来越多像朱练达这样的“新农人”,正用电商思维打开销路,用数据技术优化种植,用品牌理念提升价值。在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上,挂满枝头的香李,承载的不仅是一份甜蜜,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来年,这里将以更优质果实、更完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续写乡村振兴的“向阳”篇章。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冯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