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盛夏时节,万物并秀。放眼四望,我市文旅产业生机勃勃,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战正酣”、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文化品牌打造文旅“新热点”……全市文旅“一路繁花”的背后,是我市深入推进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攻坚行动,促进文旅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不断把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的积极探索。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千年炉火“火”出圈
“青铜古都”是大冶最被外界所熟知的名片之一。走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脚下是历经千年风化的矿石碎屑,耳畔仿佛回响着古代矿工凿击岩壁的铿锵声。这座承载着四千年矿冶文明的遗址,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巍然矗立于遗址核心区,红铜瓦覆盖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仿古采冶工棚的设计与周围山体融为一体,仿佛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青铜方舟”。步入馆内,光影交织的展厅内,703件精选文物与420余幅珍贵影像铺陈出青铜文明的壮阔画卷。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展厅
“在这里能够充分了解大冶悠久的矿冶历史和灿烂的青铜文化,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大冶独特的青铜文化魅力,体验感非常不错。”游客刘梦娇说道。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技术水平最高、采冶链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古铜矿遗址。自2013年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以来,我市上下联动,通盘部署,累计投资7亿多元,严格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标准,先后在遗址核心区完成了新博物馆、岩阴山脚与四方塘墓地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及游客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并于2023年6月上旬对外开放。
“铜绿山到处都有‘宝藏’,地下的‘宝藏’是有限的,为中国青铜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地上的‘宝藏’是无穷的,正在持续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芒。”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许娟表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传承和弘扬青铜文化的同时,更加“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因为青铜》演出现场
据了解,自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以来,我市多次召开创建咨询会,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先生等著名考古学家莅临指导,并聘请文物展陈专家吴宏堂、考古专家陈树祥担任顾问,全过程指导创建工作。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围绕打造“世界矿冶文化名城、华夏青铜文明圣地”的目标,全力推进铜绿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申遗工作,让青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乐在旅途》录制现场
600年底蕴尽显生态之美
在金湖这片热土上,岁月赋予的除了丰富的矿冶文明,还留下了古村落的孕育悠长。如今再次走进拥有六百余年底蕴的上冯九古奇村,一场从内到外的焕新正在全面铺开。
漫步古村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蓝黄红三色相间的沥青路,这条被村民称为“彩虹大道”的旅游公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路面从5米拓宽至7米,两侧新增1.5米宽的人行步道,沿线新栽的树苗在风中摇曳。
“这条路不仅是景区的‘动脉’,更是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一位参与施工的本地村民感慨道,“以前游客车多路窄,现在路畅通了,咱家的农家乐生意肯定更红火。”
据悉,上冯九古奇村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已三月有余,眼下酷暑难当,但工地上建设热潮却丝毫不减。推土机轰鸣不止,与蝉鸣声此起彼伏,合奏着一曲不倦的夏日交响。
正午时分,村湾里传来“当当当”的敲击声。循声而去,走到小广场的转角处,热浪混着木屑的味道扑面而来。几位肤色黝黑的工人正在祠堂前专注作业,他们手持弯刀,正在为修复用的木柱进行打磨抛光。古祠堂的屋脊上,忙碌的身影正踏着烫脚的瓦片,他们弯腰、俯身、拾起、更换,一连串的动作行云流水,老瓦被小心揭下,新瓦稳稳嵌入,“换”发着古村的新生。
而古村的蜕变远不止于此。在道路一侧,清淤后的海螺山港水流潺潺,新修的生态挡墙与绿植相映成趣;游客中心建成后,将集接待、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成为游客了解古村的第一站;古村湾12栋已完成外立面改造的房屋披上新装,黛瓦白墙与百年古树相得益彰……除了这些“看得到的变化”,那些“看不见的升级”同样让村民自豪——自来水管网改造让家家户户用上放心水,污水管网主线贯通后,村头再无异味弥漫;“三线入地”工程收尾时,纵横交错的“蜘蛛网”彻底消失,古村天际线越发明朗。不久后的上冯九古奇村,将以全新面貌和靓丽风景迎客。
桃乡“吃”出亿元产值链
7月11日晚,我市沼山古村桃乡景区灯火璀璨、人声鼎沸。随着夜幕降临,“沼山古村桃乡·桃花源里仲夏电音狂欢夜”在桃里露营地正式拉开帷幕,一场融合现代音乐、非遗展示与美食体验的夏日盛宴在这里热烈上演。繁华的夜市,熙攘的人群,活络的交易,绽放的笑脸,一派生机盎然的烟火气。
电音节
而《桃花源里》大型沉浸式水上漫游演出,作为电音节之外的另一大亮点,同样成为拉动夜经济的重要力量。乌篷船载着游客穿梭在碧波之上,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们赞不绝口,也让这项演出的夜间场次收入大幅增长。演出结束后,不少游客意犹未尽,继续在古村巷弄间流连,或是购买一些文创产品作为纪念,进一步激活了乡村夜晚的消费链条。
《桃花源里》实景演出
“本次电音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盛会,还是一次深入体验乡村文化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人走进沼山古村桃乡,在自然与音乐的交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古村桃乡景区运营负责人牛天翔说。
近年来,沼山古村桃乡景区改变单一的乡村旅游模式,积极推进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品质,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年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超1亿元,带动就业500人,已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观光到体验,从看景到入景,更新迭代的文旅营销新打法,更好地满足游客多样化、高品质需求,进一步唱响城市、做热人气、做旺商气。
今年来,我市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季、龙舟邀请赛、“村BA”、荆楚购铜都消费季等各类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水上沉浸式演艺项目《桃花源里》火上央视;央视综艺“乐在旅途”在毛铺景区取景拍摄并播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功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龙凤山八角亭村农文旅一体化项目入选首批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案例;“山珍冶味”“非遗五朵金花”等十大文旅品牌持续擦亮,城市IP“五个一”打造加快推进,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龙凤山
这些生动实践,共同绘就了我市“文旅+农业+消费”立体赋能体系的图景。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农业、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文化创新融合发展,我市将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