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大冶】青年干部担当:江阴解码,大冶破局

云上大冶报道 2025年大冶市“新春第一会”擂响了“冲刺千亿市、奋进五十强”的战鼓。在研学市情、对标江阴后,我深刻体悟:江阴这座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经济总量的“华夏A股第一县”,正是大冶破局突围的最佳坐标。

江阴解码:县域标杆的三大基因

产业韧性强,破立并举锻造发展脊梁。江阴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革命。中信特钢投巨资实现钢渣100%资源化利用,年减碳11万吨;海澜集团智能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70%。同时抢占未来赛道:长三角国创中心混合现实研究所落地江阴,推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科创生态优,载体人才双轮驱动。“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矩阵建成280万方载体,霞客湾科学城吸引南京理工大学共建实验室,助力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占率大幅提高。更以完善的人才计划汇聚6名诺奖得主、20余名院士,助力企业年均推出50余项全球首创技术。

城乡共富裕,绣花功夫织就幸福生活。江阴多地建立“村村富”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带动村集体年增收千万,多村农业经济发展良好,亩均收益超3万元;长江沿岸打造8公里滨江公园,村级治理积分制让大部分矛盾不出村,诠释了发展为民的本质逻辑。

正视差距:突破制约大冶发展的瓶颈

工业动能转换不快。2024年大冶规上工业总产值604.65亿元,仅为江阴的1/12。其中,传统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及江阴1/10,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未来产业尚处于布局阶段。

创新成果转化不多。对比江阴“每万人发明专利68件”的创新密度,大冶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每年虽有多项核心技术攻关目标达成,但缺乏霞客湾这样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载体。

城乡融合深度不足。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欠缺,未形成江阴“村村富”联合发展模式;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沼山村等城乡文旅产业发展滞后,“世界矿冶文化名城”IP价值尚未释放。

大冶破局:五大攻坚握指成拳齐发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振兴。一是传统产业焕新。对华鑫实业、新冶特钢等重点企业技改项目提速,推广江阴“智改数转”经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新兴产业聚链。充分发挥长城汽车大冶公司带动能力,加快发展汽车产业;抢抓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外溢机遇,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满园工程”。三是未来产业抢滩。建设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项目,依托花湖机场发展临空产业、低空经济。

打通四链转化通道,推动科创融合。高标准建设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需求榜单”模式,制定年度攻关目标;设立产业升级基金,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探索特色振兴模式,推动城乡融合。推广江阴三泉村“三生融合”经验,做强白茶、中药材等产业链,打造“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体。构建“三湖客厅”文化廊道,尹家湖打造休闲客厅,红星湖激活城市记忆,三里七湖植入文化基因,让传统城乡焕发现代魅力。

擦亮矿冶金色名片,强化文化赋能。推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遗工程,改造红三军团纪念馆,推广“非遗五朵金花”文创产品。打造“青铜故里探源”“湖光山色探秘”精品路线,塑造“世界矿冶文化名城”超级IP,实现文旅综合收入倍增。

全力护航企业成长,优化营商环境。深度学习“江阴速度”与“江阴温度”,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化,构建“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最优服务生态,让企业能一心一意谋发展。

青年担当:全力锻造实干之能

青年干部要学习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加压奋进。一是淬炼专业本领。学习江阴干部“亩产论英雄”“产业链韧性”等思维,争当懂产业、通政策、会服务的行家里手。二是对标江阴谋发展强改革的魄力,在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中敢啃硬骨头。三是筑牢清廉底线。在项目评审、资金分配中严守“亲清”政商关系,让每项决策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当青铜古韵遇见科创浪潮,当“全力冲刺千亿市、率先迈进五十强”的誓言化为“四链融合”的实践,大冶要以“闯”的精神破路径依赖,以“创”的智慧建产业高地,以“韧”的意志攻改革险关。年轻干部当时刻以“清晨之问、深夜之思”躬身实践,将所见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推动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为迈进全国五十强、服务全省支点建设注入强劲的青春动能。

(作者:李国卿)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