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 江阴以“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姿领跑县域发展,其前瞻布局之智、产业集群之强、科创驱动之效、干部担当之实,为大冶“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提供了宝贵镜鉴。
学战略引领之“远”,筑牢发展根基。江阴善于以战略思维谋全局。前瞻布局产业集群,焕新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赛道;深耕本土产业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系统性规划绘就长远蓝图。当前,大冶“3+2+x”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当以精准定位破局。一要完善产业顶层设计,巩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传统筑基、新兴突破、未来蓄能”格局。二要深化区域协同,对接武汉都市圈与黄石全域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共享创新资源,将区位优势转为发展优势。三要树牢“一盘棋”思维,统筹产业、城乡、生态布局,从系统化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镇街形成错位发展优势。
学产业集聚之“强”,激活增长引擎。江阴善于以集群思维兴产业。“龙头引领、链条完整、集群发展”模式,引导中信泰富形成从冶炼到深加工全产业链,海澜从纺织向品牌、文旅延伸,通过“链主”带动上下游集群发展,推动传统升级、新兴起势,实现“点上突破、链上延伸、面上集群”。大冶冲刺“千亿市”,当以链式思维促升级。一要靶向补链,围绕长城汽车等龙头,引进关键配套项目,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焦低碳采冶,延伸精深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二要推动集群发展,以高新区为载体,培育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产业生态。三要加速“智改数转”,借鉴江阴工业互联网经验,推动矿山、建材等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新树扎深根”。
学科创驱动之“劲”,培育新质生产力。江阴善于以创新思维增动能。其推行“科创江阴”建设,霞客湾科创城聚高端要素,天江药业以产学研融合破中医药现代化瓶颈;通过多项人才政策引育顶尖团队,以“揭榜挂帅”推动成果转化,让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大冶当以创新生态强支撑。一要建强科创平台,发挥高新区现有平台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衔接黄石科创离岸园,升级黄石临空经济区科创中心,对接武汉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基地、产学研联盟,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二要集聚创新人才,以柔性引才方式,靶向引进新能源、智能制造专家团队,培育本土技能人才,缓解“人才瓶颈”。三要加速成果转化,助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让创新活力转变为发展实力。
学城乡融合之“谐”,绘就共富图景。江阴“城市有活力、乡村有魅力”,云亭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山泉村以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以“城乡等值化”理念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大冶之进,当以协同思维优布局。当前,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差距,基础设施未完全互联互通,乡村产业规模尚未成势。提质需多轮驱动:一要提质城市功能,借鉴江阴城运中心经验,在现有“数公基”基础上,向镇村延伸完善智慧城市平台,整合全市信息化资源,增强城市数智治理能力。二要激发乡村活力,学山泉村“三生融合”模式,依托保安沼山、还地桥三山湖等资源,跨镇连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相促进。三要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农村共享产业升级、科创发展红利,绘就“城乡共美,全域共富”画卷。
学队伍作风之“实”,凝聚攻坚合力。江阴干部队伍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在园区攻坚中直面企业搬迁、土地征收等难题,在产业转型中敢想敢试;通过精准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以“实绩论英雄”导向激励干事创业,形成“人人思进、事事争先”的氛围。大冶当以过硬作风抓落实。一要强化担当意识,以“五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在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硬骨头面前敢挑重担,在产业升级、科创突破等新赛道上敢闯新路。二要提升专业本领,对标江阴培训模式,加强经济金融、数字治理等领域培训,培养干部成为“行家里手”。三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容错纠错办法,用好“三个区分开来”,让“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锻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战斗队伍。
(作者:易玲娜)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