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周春明 石程曦)江阴,这座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GDP的传奇之城,高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猎猎旌旗,其发展路径成为全国县域竞相研习的标杆。
“此次学习既是市委贯彻落实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大冶‘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的迫切需要,大家要‘深入学、用心悟’,不仅要探究江阴‘为什么能’,更要破解其‘怎么做到’的核心密码,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大冶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在6月30日召开的对标江阴——大冶市选派干部赴江阴市跟班学习(第一批)动员会上,市委书记孙辄对首批赴江阴学习的干部殷殷嘱托。
一个月来,带着对标先进、问道取经的强烈渴望,大冶首批跟班学习干部深入江阴腹地,从政务中枢到产业园区,从科创高地到领军企业,全方位、沉浸式解码这座标杆之城在政务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维度的核心密码。当学习之旅即将收官,记者循着大冶干部的足迹,深刻感受“江阴经验”与“大冶实践”碰撞融合所激荡的思想火花与奋进力量。
聚焦顶层设计与系统思维:以全域统筹激活发展新空间
“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想,皆是对标和比较。标杆就在眼前,唯有见贤思齐、知耻而后勇,分析差距原因,修正行动轨迹。”市发改局总经济师吴志新抵达江阴后,马不停蹄地走访政府部门、调研华西集团等6家标杆企业、考察华西村等先进村集体经济模式,并沉浸式体验江阴的城市风貌与人文底蕴。江阴展现出的强大发展气场、雄厚工业基础、高标准城乡建设、高效城市治理、殷实民生福祉,以及当地干部“低调务实、敢为人先、永争一流”的精神特质,给他带来强烈震撼与深刻启迪。
吴志新重点聚焦了江阴三年前启动的一项关键战略——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这场以“盘活低效用地、腾挪发展空间、消除安全隐患、助推产业跃升”为目标的深刻变革,被江阴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志在“改出一番新天地、再造一个新江阴”。
与过往村镇自发建设不同,此轮“工改”突出市级统筹、规划引领、目标导向。江阴紧扣“空间集聚、产业集群、产城融合”原则,对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打造主题产业园、科技创新核、生态功能区及过渡工业园,以园区布局的“减法”换取高质量发展的“加法”,实现了从“物理腾挪”到“化学聚变”的华丽蜕变。
“江阴的‘工改’实践,为我们点燃了思想破冰的火炬!”吴志新深有感触,“这启示我们,大冶湖高新区沉睡的土地和低效厂房,正是亟待唤醒的‘沉睡资本’。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腾笼换鸟’,坚决清退低效产能,方能腾出宝贵空间,精准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高新区清晰的产业图谱靶向招商,以高水平科创平台赋能企业跃升,为大冶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崭新赛道!”
锻造科创引擎:解锁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金钥匙”
7月15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江阴赛)在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成功举办。这场汇聚全国76所高校3000余名青年创客的科技盛宴,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罗金华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中洞悉的不仅是机器人的竞技魅力,更是“科创江阴”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质优势的清晰战略路径。
全国顶尖机器人赛事为何连续三届青睐江阴?答案在于这座“制造业第一县”将科技创新视为逆势突围、变道超越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江阴把人工智能制造作为布局未来产业赛道的重要一环,加快构建以智能装备、工业软件、配套零部件、融合应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一方面瞄准腱绳材料、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伺服电机、动力电池等人形机器人上游材料及零部件配套,鼓励本土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拓展业务范围,稳步切入具身智能赛道;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行业大模型等重大项目,引领产业积厚成势。
在江阴学习的一个月里,罗金华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罗金华说:“江阴工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厚实、总量大,近年来更是认真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江阴的系统性创新生态、雁阵式主体培育、开放式科创平台是科创工作的‘三把金钥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实践。”
长江之畔何以形成源源不断的“江阴引力”?一方面得益于江阴扎实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则因为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
既要对标先进找差距,更要锚定方向谋突破。结合大冶实际,罗金华明确了我市接下来在科创领域的推进方向。
罗金华说:“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创新文化的培育;二是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倍增工程;三是全力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强引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领域用留生态。”
内畅外联,创新包容,“开放大冶”才更加辉煌。
突破思维定势:以“敢闯敢试”重塑政务新范式
在江阴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高新区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局局长陈金凤,亲历了AI智慧商事登记平台的高效运转。一个月来,这种“零距离”沉浸式学习,是她深入了解江阴“放管服”改革深度的日常。江阴市办结的首例道路运输企业“AI+证照联办”案例,尤其令她感受到当地改革魄力与数字赋能的强大实效。
该案例中,企业因业务拓展急需同步办理经营范围变更和道路运输许可。江阴市数据局市场准入科与交通窗口主动靠前,引导企业通过新上线的“AI+证照联办”服务办理。帮办专员利用智慧商事登记系统,仅凭几条关键信息便智能生成、打印出37页规范材料。企业当天即领取了新执照和许可证,全程不过半天。
“江阴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等百余项审批权高度集中至市数据局,并充分下放至镇街,审批效率实现质的飞跃。”陈金凤剖析道,“其数字化建设更具前瞻性,围绕‘数字江阴、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四维一体,着力强化数字思维、开发实用‘小场景’、建设政企CDO(首席数据官)队伍,数字赋能成效卓著。”
陈金凤认为,江阴“小步快跑”的数字化应用模式极具参考价值,其精髓在于将“用户思维”深度融入营商环境优化,重在“学神”而非“学形”。“大冶同样可以依托统一数字底座,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痛点,开发3—5个标杆型应用场景。比如借鉴江阴的AI智慧商事登记(智能填报校验过审率超90%)、入学‘一件事’(线上比对房产户籍等数据实现零材料报名)等成功实践,以数字赋能驱动服务效能跃升。”
从政务服务的高效蝶变到科技创新的澎湃活力,从产业升级的破局之道到诸多领域的先进探索,江阴的实践让大冶干部们深刻领悟到:
规划是龙头,统筹是关键。江阴以全域视野推动“工改”,彰显了顶层设计的决定性作用。大冶发展,必须强化全市一盘棋思维,以科学规划引领空间重构与产业升级。
创新是灵魂,生态是土壤。“科创三钥”打开了江阴持续领先的大门。大冶必须将创新置于发展全局核心,全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共生的创新雨林。
数字是引擎,用户是中心。江阴政务服务的颠覆性变革,源于对数字化机遇的敏锐把握和用户需求的极致尊重。大冶的数字化转型,必须直击痛点,务求实效。
魄力是底气,实干是路径。从“工改”攻坚到未来产业布局,江阴处处体现着敢闯敢试、永争一流的城市精神。大冶要突围,必须打破“思维天花板”,以思想大解放引领行动大突破。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