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江阴创一流 比学赶超勇争先 行走江阴·问道发展】江阴风暴 激荡铜都 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的“大冶实践”(四)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学江阴之道,谋大冶发展“真经”,出发展“实招”。

从相似之处找差距、学经验,从差异之处挖潜力、寻机遇。大冶怎么干?一个月时间,跟班学习干部进企业、进园区、进乡镇,对标找差、问计取经,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升腾起一股“对标最强者、勇当排头兵”的奋进热潮。

数智赋能运笔 勾勒基层治理“工笔画”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那么,乡村治理如何插上“数字翅膀”?7月29日,金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晓彦在江阴市夏港街道三元村找到了答案。

面对农村人口分散流动、管理地域广泛复杂、管理人员不足等难点,三元村引入“数字乡村”系统,打造“数字乡村”视频监控汇聚平台,为乡村治理提供智能服务。用智慧平台整合15类数据,189个安防设备全覆盖,对工作动态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展示。

陈晓彦说:“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工作中,三元村坚持党建引领、数据融通、群众共治、技术赋能。此次沉浸式零距离学习江阴的先进观念和做法,感触很深、收获很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全方位高清摄像头分布在夏港街道关键岔路口、公共场所、河流及农田等重点区域,就像一双双雪亮的“眼睛”,为村民24小时站岗放哨,村委会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手机屏、指挥室智慧大屏三种方式,可以轻松实现“云”上看,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村内重点区域的动态尽收眼底。同时,监控的全覆盖及云存储回放功能,能有效防止村内偷盗、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执法办案等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科技、数字支撑,有力促进辖区治安环境优化。

不仅如此,三元村数字档案室还通过图像识别、OCR(智能文字识别)等技术将村内50年来的纸质档案全部数字化,实现了纸质档案、电脑端、手机端“云同步”,成为全市唯一可以查询8类民生档案的村级单位。

信息化为乡村治理创新带来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给了陈晓彦诸多启发。她说:“三元村推动治理手段智慧化,治理资源集成化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回来后,我们将重点突破数据整合深度不足、群众参与度低、应用场景单一等短板,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以需求为导向、实用为准则,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拓展治理和服务创新应用场景,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双轮驱动

江阴市祝塘镇,被誉为“中国纺织服装名镇”。身处苏南发展高地,大箕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鲁晓丹深切感受其蓬勃脉动与深厚底蕴。祝塘之行,既是一次对标先进的寻经问道,更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思想破冰。

7月30日,鲁晓丹前往该镇江苏圣澜服饰创意有限公司参观学习,该公司被评为“首批全国校服知名品牌”,服务范围涵盖全国超20个省份和100个县市。

在数字化成果展厅,圣澜服饰深耕行业二十载构建的全国青少年体型数据库成为全场焦点。该数据库横跨31个省级行政区(除新疆、青海、西藏),涵盖城乡差异、性别特征及7-18岁全年龄段超百万条数据样本,填补了江苏省青少年体型数据研究领域空白。服饰文化科普馆内,全息投影技术动态演绎五千年中华衣冠流变,智能试衣镜实现汉唐至明清服饰的毫秒级换装,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赢得了参观组的高度评价。

其后的智能车间观摩环节,智能吊挂系统实现裁片精准传输,机械臂高速完成缝制工序,5G技术为生产数据提供全流程实时监控……“全程不落地”的校服生产模式让鲁晓丹深入了解了5G技术如何实现生产数据的全流程监控与动态优化,直观领略了现代服装生产的智能化与高效化。

他一路走,一路问,听到对方提到有进行全国布局扩大生产规模的意向,他诚恳邀请对方前往大冶考察。“发展机遇,不可错失。”

近年来,祝塘镇深挖本地基因(纺织服装传统、乡贤经济),将出口导向型纺织服装业做到极致,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面对贸易摩擦、成本上升等挑战,企业主动“走出去”布局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展现了立足全球配置资源的前瞻视野和抗风险韧性。同时,通过政府与平台公司协同发力,实现了项目从规划到运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为乡镇连片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鲁晓丹表示:“我们将全面对标祝塘经验,在适宜区域毫不动摇推行‘市镇平台合作统建’,深化与市级平台公司战略合作,实质化推进融资方案制定、建设标准锁定、企业准入严审及退出机制完善,确保合作项目高标准启动、高效率建设、高质量见效。”

文旅IP的活化实践 打造全域文旅新空间

说到旅游,江阴有位“游圣”。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

“游圣”徐霞客是镇域最宝贵的文化资产。如何让这一历史IP从书本走向现实?经济发达镇也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对于金牛镇党委副书记贺俊来说,徐霞客镇的做法颇具启示:他们以“徐霞客旅游文化”为核心,构建了“一核两带多节点”的文旅格局——核心区打造徐霞客故居、博物馆、碑刻文化园组成的文化体验区;沿徐霞客大道、马镇东街和西街建设生态观光带和明清风貌街;串联乡村旅游点、特色民宿形成体验网络。

在品牌运营上,该镇配合江阴市连续举办二十届“徐霞客国际旅游节”,通过“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体系与全国多地建立联系,通过参与“霞客行”系列活动,与全国多地形成文化互动。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将“徐霞客”元素深度融入城镇建设和产品制造,从道路命名、建筑风貌到文创产品,处处可见文化符号的巧妙植入。

如今的徐霞客镇,一个以徐霞客为IP,打造的包含徐霞客故居、地理体验中心、研学酒店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正拔地而起。贺俊多次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就项目规划、资金来源、业态布局等方面,与当地政府和施工方深入交流。

徐霞客镇以“文旅IP”激活全域旅游,其依托徐霞客文化打造的“教材讲解、文创开发、线路联动”等全链条模式,让文旅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这一做法,为金牛镇挖掘“鄂王文化”价值提供了思路。

贺俊表示:“我们将参照徐霞客镇模式,依托‘鄂王’IP,结合遗址、生态园、良田、朱鹮基地,以历史串文化、文化联生态,整合周边村落、采摘园、农田、山林、水库等资源,开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连片沿线’布局鄂文化中的军、工、农、商等文化,提升麻花、千张等传统美食的美誉度,讲好鄂王故事,推进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

看江阴,想大冶。大冶与江阴,一个因矿而兴、一个因江而盛,虽相隔近千里,却有着同样的实业基因、同样的改革气质、同样的争先劲头。

这次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次理念的提升、路径的重塑、精神的唤醒。正如市委书记孙辄所言:“要调研梳理其成功的关键节点、核心要素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学到更多产业发展的创新手段、服务发展的有效措施、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为大冶实践提供‘活教材’。”

江阴归来,大冶已出发。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热潮正在升腾,一个千亿县市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