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驻点综治中心 “一站式”解纷止争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 通讯员 张国庆)夕阳西下,市综治中心调解室内依然灯火通明。驻点法官张吉林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身旁摞放着当天成功调解的第5份协议。“老百姓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我们才能安心。”她笑着说道。

从大冶城区到田间地头,从综治中心到遍布15个街道、乡镇的“诉调对接工作室”,一支来自法院的专业队伍正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他们通过入驻综治中心,推动司法服务前移,将庄严的“法槌声”化作亲切的“家常话”,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

“再拖下去,我这把老骨头怕是等不起了!”8月19日,在市综治中心诉讼服务区,原告程某手握泛黄的借据,声音中满是疲惫。

这里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服务窗口,而是整合了立案咨询、诉调对接、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多项功能的“解忧站”。张吉林放下手头案卷,将当事人请进调解室。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2019年,被告郭某因生意周转需要,向程某借款10万元,约定月息2分。起初郭某尚能按时付息,但自2020年起开始出现拖欠。程某多次催要,郭某陆续偿还8.8万元,可剩余本息始终未能结清。

调解不是“和稀泥”,关键在于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调解过程中,张吉林并未急于推进,而是先当起了“会计”。她仔细核对银行流水与借据,逐笔确认还款记录,最终认定未偿还本息为9万余元。

“根据法律规定,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保护。”她拿出计算器,现场演示法定利息的计算方式。依据现行标准,郭某已偿还的利息中有2万多元属于超额支付。

“你这些年确实在尽力还款,但一直拖延终究不是办法。”在了解到郭某因建材店经营困难、但每月仍有5000元结余的情况后,张吉林找到了突破口。

历经三个小时的反复沟通,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郭某需偿还本息共计7万元,先行支付2万元,余下部分每月偿还3000元。这一方案既照顾到被告的实际偿还能力,也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精准调解,已在综治中心成为常态。市法院并非简单“挂牌办公”,而是精兵强将“组团进驻”——一支由资深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成的6人专业诉讼服务团队常驻服务区,成立“速裁庭”,并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坐镇调解一线。他们如同综治中心的法律“专家门诊”,将审判经验转化为调解智慧,为群众提供从立案咨询、指导调解、司法确认,到速裁快审、信访接待、督促履行等覆盖全流程的“一站式”高端法律服务。

若调解不成,纠纷可迅速转立案,并由“速裁庭”实现简案快审。这种“专家型”入驻模式,既确保矛盾精准化解,也极大提高了纠纷处理效率,在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的同时,有力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自入驻以来,该团队已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联合综治中心开展普法宣讲108场,组织“法律明白人”及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37次,指导调解纠纷6000余件,调解不成转立案速裁快审600余件。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