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柏蔷薇)9月3日上午8时,市人民医院家属区,99岁抗战老兵赵永生坐在客厅沙发上,打开电视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虽已是99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对往昔岁月记忆犹新。
当新型武器装备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老人喃喃自语:“好,真好。现在不用像我们那会儿,几个人共用一支枪了。”
赵永生的抗战记忆始于苏北家乡。1942年前后,日军在苏州、上海一带狂轰滥炸,战火波及沭阳县。同年10月份,刚满16岁的赵永生加入了沭阳县游击大队。那一年,他的家乡已被日军占领。“当时日本人烧杀抢掠,连农村也不放过。”赵永生回忆道,为了响应“要把日本人赶出去!”的号召,他毅然参军。
苏北地处陇海路以南、运河以东、大海以西。1939年,日军侵占苏北后,即抢占交通要道,逐步扩大伪化区。1942年1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调动了第十七师团一个旅团及伪军第三十六师等部,开始对淮海区进行分进合击式的大“扫荡”,先从边缘区开始,逐步向中心区压缩推进。“当时我们所在的地方,方圆40里外都沦陷了,我们被包围在内。”赵永生回忆道,沭阳县各地的抗日军民只得和敌军打游击战。
看着阅兵仪式上,雄师列阵、铁甲巍巍。老人不禁感慨祖国如今的强大。“当时我们武器短缺,每个人只有4枚手榴弹,还有刺刀。我们跟日本人打游击战,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今天打一下,明天打一下,用这样的战术、用我们的毅力来打击敌人。”苏北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为了与敌人周旋,战士们在村子挖出一人深的沟渠,纵横交错,大湾连小湾,方便我军撤退。
1943年,赵永生被调到三师独立旅。他告诉记者,抗战过程中,部队经常转移阵地,行军途中,吃的、喝的所有补给都是老百姓提供。“老百姓好啊,都非常支持我们抗战。”赵永生说,那时全民统一抗战,百姓不仅给战士们提供作战信息,而且还给战士们提供隐蔽场所,掩护军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永生先后在华东独立团、华东野战军三十军九十师任通信兵。
1947年7月,赵永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强烈。“要到危险的地方去,要保护群众的安全。”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坚持不懈。
观看阅兵式时,老人格外专注,不禁感慨:“阅兵式展现了中国武装力量的强大,现在中国强大了,人民过上好日子了!希望年轻人牢记抗战精神,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现在。”
1964年,赵永生转业到原大冶县人民医院工作。从战场到医院,从拿枪到参与医疗卫生工作,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变。虽然岗位不同,但赵永生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奉献精神。他将部队培养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力融入新的工作中,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人民服务。
岁月悠悠,如今,99岁的老战士正在和平岁月中安享晚年。采访中,老人满是自豪地给记者展示自己所获得的勋章。“这是解放奖章,这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抗战胜利纪念勋章。”对于赵永生来说,这些都是他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证明,也是党和政府对他不懈奋战的肯定。
分别时,赵永生执意要送记者到门口,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瞬间仿佛定格,激起了记者无限的崇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从战场到医院,从保家卫国到服务地方,赵永生用一生诠释了一名军人的本色——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和平年代默默奉献,在任何岗位上都坚守初心。
一审:陈 雪 周春明
二审:李 丹 赵辅拥
三审:柯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