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 江阴以“敢攀登、创一流”的魄力,打造了全国县域科技创新的标杆示范,大冶将对标江阴,以学促干,坚持以更高站位审视差距、以更大决心推动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冶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
视野洞开:江阴科技创新的卓越实践与核心启示
江阴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的系统性思维、市场化手段和精细化服务,令人震撼,其经验弥足珍贵。
战略定力与前瞻布局是制胜之基。江阴始终坚持“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科创T台”为整体框架,构建了功能清晰、定位互补的“一湾一谷一区一港”高能级科创空间布局。其顶层设计之科学、产业方向之聚焦、执行韧劲之强大,是其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
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与赋能是活力之源。一是构建“雁阵式”企业梯队。江阴拥有1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70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家,核心在于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二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企业研发机构省级以上超过500家,覆盖率高,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高能级平台与开放协同是跃升之翼。一是打造“塔尖重器”。江阴高新区集聚了全市70%以上的高企和重大创新平台,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近两年新增10余个高能级科创平台。二是深化开放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探索“飞地孵化”等模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江阴转化。
人才引育的精准化与生态化是关键支撑。一是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构建了覆盖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全周期的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二是创新校地融合机制。实施“校招共用”模式,针对企业技术需求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培育双赢。
体制机制创新与服务效能是根本保障。一是市场化思维主导。设立规模可观的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探索“拨投结合”“贷投联动”等支持方式,2024年发放“澄科贷”等科技贷款突破6亿元;技术交易市场活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60亿元。二是数字化赋能管理。“江阴科创云”平台实现“一网通办”“一屏统览”,大幅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和精准度。三是基层服务网络健全。镇(街)配备专职科技助理,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完善,形成上下贯通的服务体系。
反躬自省:对标江阴审视大冶科技工作的差距与短板
对标江阴这面镜子,大冶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短板尤为清晰。
战略定力与创新氛围存在落差。科技创新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战略地位有待进一步凸显和巩固,全社会尤其是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不足,“敢闯敢创”的氛围不够浓厚。
企业创新主体能级亟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水平低,研发投入强度普遍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领军企业稀缺。
创新平台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能级不高,特色不鲜明,集聚效应弱;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如:高水平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学研合作层次浅、黏性差,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人才引育瓶颈问题突出。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人才政策吸引力、精准度、兑现便捷性不足;人才发展平台载体匮乏,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体制机制与服务效能亟需优化。科技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市场化手段运用不足;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薄弱;数字化管理水平低,基层科技服务力量薄弱且专业性不足。
知行合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大冶创新实效的行动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锚定目标,锐意改革,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强化顶层设计与创新文化培育。加快制定出台《大冶市“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设立“大冶创新奖”,加强宣传引导,组织企业家学习考察,全面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工程。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实施精准画像与分类指导。优化地方配套奖补政策,确保国家政策应享尽享。强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建设各类创新中心。
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引擎”。深化大冶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集聚效能。围绕我市“3+2+X”产业体系,联合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积极争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平台。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探索设立更多离岸创新中心,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大冶”的协同模式。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育用留”生态。对标先进地区,升级优化“青铜英才”政策体系,简化兑现流程。编制产业人才地图,推行“项目+人才”打包引进。支持企业建设博士后基地等载体,实施本土“金匠”培养计划,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服务效能提升。强化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职能,增强科技局统筹协调能力。设立市级科创引导基金,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科创贷”等产品。夯实基层服务网络,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培训激励,引进培育专业科技中介机构。
江阴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真谛。其经验弥足珍贵,其精神更值得学习——那就是“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胆识气魄,“咬定青山、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聚焦实体、服务企业”的务实作风,“市场导向、机制灵活”的创新思维,“人才为本、生态为要”的发展理念。
立足实际,市科技局将始终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以“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精神,锚定目标,锐意改革,真抓实干,奋力推动大冶科技创新工作打开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谱写大冶科技创新工作新篇章。
(作者: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罗金华)
一审:张 敏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