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 工业振兴】“氢”装上阵 踏绿而行 黄石(大冶)氢能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侧记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但超)秋阳正好,铜都大地泛起新绿。10月29日至30日,一场聚焦“氢”启未来的产业盛会——黄石(大冶)氢能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举行。来自全国氢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氢能企业代表齐聚大冶,共绘氢能产业蓝图。

29日上午9时,推介会尚未正式开始,我市氢能科技创新产业园外的氢能智慧管控平台展示区已围满宾客。

“这是大冶氢能全产业链的‘数字大脑’,可实时监测制氢、储运、应用各环节数据。”市氢能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引导参观,一边讲解。

随后,参会嘉宾分组探访姜桥制氢工厂、岩穴储氢中试基地等项目。在岩穴储氢基地,参观者站在改造后的储氢洞室前交流讨论:“这里原是废弃矿洞,经改造用于安全储氢,既盘活闲置资源,也破解储氢难题。”

从“挖矿石”到“储氢气”,从“卖资源”到“制能源”,大冶的转型脉络,在一个个实地场景中愈发清晰。

30日,氢能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启一场“头脑风暴”。同济大学张存满教授在开场演讲中指出:“氢能不是‘万能药’,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走差异化、商业化路径。”

“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油的技术瓶颈在哪?”“整堆电流效率如何推动绿氢商用?”——专家议题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案例分享环节,七位企业家一致认为:“氢能产业不能空谈概念,唯有创新与应用才能推动市场化。”

这正是我市发展氢能产业的底层逻辑:依托资源与基础设施优势,布局“制-储-运-加-用”全链条,避免“无根之木”。

在圆桌对话环节,市氢能指挥部特聘顾问石璋铭与三位专家围绕“地区绿色转型与氢能发展”展开讨论。被问及“资源型城市发展氢能的优势”,石璋铭回应:“我们具备工业产氢的成本优势与应用基础,未来将从工业原料基地升级为能源基地。”

下午的成果展示环节,上海宝信软件发布氢能智慧管控平台,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化运营;杭州超腾能源展示“双碳”平台,对工业企业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

氢璞创能、重塑能源两家企业分别发布燃料电池与制氢装备相关产品,并宣布入驻大冶湖高新区,开展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布局。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定盘星’。”当天,我市发布《关于支持大冶湖高新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设备投资最高补贴20%(制氢300万元、存储500万元),加氢站建设补贴20%(最高200万元),绿氢销售每公斤补贴18元;设立2亿元产业基金,研发平台最高奖励600万元……真金白银的支持,引发企业代表频频拍照记录。

下午6时,推介会迎来高潮。液氢工厂、制氢设备制造及研发测试基地、飞宇无人机生产运营等七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0.5亿元,覆盖制氢设备、燃料电池、氢能车辆、无人机等领域。

“选择大冶,是因为这里有‘氢源+场景+政策’三重保障。”签约客商表示,通过两天的考察,对大冶氢能产业链布局与政府决心充满信心。

最后,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氢能未来产业联合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前行之路已然铺就:大冶将加速推进氢能项目建设,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推动氢燃料电池重卡在矿山、物流等场景试点。一座“氢”装上阵的新铜都,正踏“绿”而来。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卫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