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乔绮曼)时代洪流下,工业之城命运几何?素有“千年铜都”之称的大冶,给出的回答是“振兴”。
在这里,传统产业一路披荆斩棘,涌动着技改升级的澎湃动能;新兴产业一路顶风破浪,用一束“光”照亮区域活力;未来产业一路凯歌前行,以“氢”笔改写“重”工业底色。
老树新枝,技改焕发新生
“传统产业步入‘夕阳’了吗?”
面对行业之问,华兴玻璃的回答是“咬住市场不放松”的定力。自2001年落户大冶,从为劲牌公司配套生产酒瓶起步,二十余年来,华兴玻璃的窑炉从1座增至7座,客户从劲牌拓展至百威啤酒、中粮大宝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围绕“玻璃”这一传统产业,华兴玻璃为何能实现“量”“质”齐升?答案藏在其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新中。

今年6月,华兴玻璃DY6号炉智能化升级项目成功点火。通过对窑炉配料系统进行升级,实现了原料配比的精准闭环控制;行列机搭载先进的“小口压吹PPC系统”技术,显著提升了薄壁轻量化玻璃瓶的成型精度与良品率,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今年9月,更具革命性的DY7窑炉点火。这是华兴玻璃集团全国16个生产基地中首座纯电玻璃窑炉。该生产线可实现“一线两品”的柔性生产,并能制造精高白玻璃,将产品线强势延伸至香水瓶、化妆品瓶、燕窝瓶及高端定制白酒瓶等高附加值领域,成功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从配套劲牌到享誉国内外,从普通酒瓶到高端化妆品包装,华兴玻璃以“智”变求“质”变,为大冶这座工业之城的转型升级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如今,再看华兴玻璃发展之路,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一次次与时代的同频共振。在大冶这片热土上,像华兴玻璃一样,坚持但绝不守旧的企业不在少数:
迪峰换热器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绿色增效换热装备实验室,依托实验平台积极开展绿色船舶、新型储能、超大型智能算力中心等行业关键换热技术的研究;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市引进众冶矿产品循环产业园,汇聚90多家矿冶贸易企业,并吸引了北矿集团和一家智慧物流企业加盟,形成了集矿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绿色环保产业生态;
劲佳科技建设5G全连接工厂,通过一块中央大屏,能够实时监测打钉机、模切机、覆膜机等设备的产量、运行状态和工作情况等关键指标,实现了车间动态的远程实时掌控……通过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更多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实现“七十二变”,再次焕发出全新光彩。
“光”耀未来,紧握创新之钥
“‘一束光’能够照亮多远?”
在大冶,或许可以照亮千行百业。
大美科技自主研发的精密技术可让屏幕像素间距缩小至0.9毫米,广泛应用于高端会议室、指挥中心等领域;晨信光电制造的陶瓷插芯、光纤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网络建设和数据中心等场景;奕元达的Mini LED模组将供应京东方等头部企业……一批科技型电子信息企业正在大冶这片热土中快速成长。
11月5日,走进位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度边电子生产车间,机器声平稳而持续。271台CNC机床排列整齐,正在自动运转,工人们主要负责上下料和巡检,大部分产品加工都由设备自主完成。

据悉,度边电子主要从事精密金属件的制造,产品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结构件、医疗手术器械零件、光通信设备组件等。这些零件虽然不大,但对精度要求极高。
生产主管袁泽刚指着一台正在运行的机床介绍:“我们用的CNC机床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一致性和多样化的特点。精度方面,可以达到0.01毫米的微米级水准;效率上,比传统加工方式快很多;一致性也非常好,一旦调好尺寸,做出的产品基本完全一致。”他补充道,“只需要更换程序,同一台设备就能加工三星电子产品、汽车零件、医疗器件等多种产品,适应性强。”
“目前我们一天大约能生产三万件产品,全年产值预计可达8000万元到1亿元。”袁泽刚进一步表示,我们许多产品用于光通信和光电设备,得益于稳定的品质和产能,企业逐渐在光电子制造相关领域站稳脚跟,成为产业链中关键的一环。
以科技聚能,照亮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显著特征。和度边电子一样,越来越多的光电子信息企业不断加码生产中的“科技浓度”。沿着大冶铜都大道从空中俯瞰,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加速集聚发展,这片承载着创新与梦想的热土,正以“光电子信息”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氢”装出发,重塑工业底色
“氢”,能否改写“重”工业的发展路径?
10月30日,我市正式印发《关于支持大冶湖高新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从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到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出台16条“真金白银”政策,为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氢能产业转型按下“加速键”。

在金湖街道姜桥制氢工厂3号厂房内,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金属外壳泛起幽蓝光泽,纯度99.999%的氢气顺着管道奔涌而出。
这一幕,是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氢能项目——“绿电绿氢制储运加用研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常态化运行的状态。
作为大冶市氢能项目核心工程,姜桥制氢工厂采用“碱性电解槽+PEM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双工艺:前者可控功率30%-110%,适合稳定运行;后者5%-110%灵活调节,完美匹配光伏电力的波动性。两种技术叠加,制氢环节不仅能耗直降15%,且实现“零碱液排放、零废水污染”。
大冶绿氢的“绿”,根源在“电”。制氢工厂旁的一片废弃矿山被改造成光伏场,预计年发电2000万度,直供制氢车间。从电解槽功率调节到氢气纯化,全流程由智能系统监控。
这种光伏产生的太阳能发电,是全国首个采用矿坑制氢、氢储能、氢发电闭环系统,能将绿氢成本降到低于国际水平。制氢厂满负荷运行年产绿氢约1500吨,日制氢能力可达3-4吨,满足250台公交车或100台矿用设备用氢需求。
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通过这一创新路径,持续不断地制备出成本更低、纯度更高的绿氢,一路引领未来产业快速扩张,成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关键抓手。

前路并非坦途,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澎湃浪潮,大冶这座曾以铜火照亮历史的工业重镇,正以“光”为笔,以“氢”为墨,在新型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上奋笔疾书。工业振兴,正在从一句口号,变为脚下铿锵的步伐,与可触可感的未来。
一审:璩 靓
二审:周春明
三审:范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