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通往茗山乡鹤桥村彭伟村,是一条平坦开阔的公路。村中,家家房前屋后都有大大的院子,浓密的果园或菜园,淌着绿油油的生机。

记者看到了水泥路面一直铺到了各家门前,村容整洁干净,家家户户门口钉着"三包"责任牌。

如果不是在附近觅食的几只毛色光亮的公鸡母鸡,记者真以为置身于城市里的别墅区。

2017年,茗山乡鹤桥村彭伟村庄作为全市试点村之一,率先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当年,彭伟村庄是一个不足55户的小村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村里一直都是泥泞不堪的土路。修路的事情虽然前前后后筹备了三次,但由于涉及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路一直“通”不了。

路不通,其实是部分群众的“心”不通。村“两委”工作千头万绪,没时间和精力有效顾及每个湾组。政策“堵”在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正值此时,彭伟村庄以“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村庄理事会,大刀阔斧地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理事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几次没修成的路修起来。要修路,17户村民在利益上都会有损失,怎么破题?村民通过“一户一票”选举出来的党员理事会理事长彭绍雄带头把自家老宅拆了,其余几个理事会成员也跟着把自家门前的路基让出来。这一让,再加上理事会耐心劝说,村民们都开始为修路让步,十几年没有修成的路,在两个月内就修完了,村民们对理事会成员的奉献精神及办事效率由衷地赞赏。

“理事会带领我们修路又建老年活动场所。”挑着水桶的村妇笑哈哈地说。以前彭伟村庄村的路特别不好走,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如今路修好了,有自己人管事了,于是,村里的老人小孩都爱走家串户了。

“我们老人家以前是摸着走,现在可以眯着眼走。”74岁的彭文达告诉记者,以前路又窄又坑洼,有很多石头,得拄着棍子摸索着走,不然就要摔跤。现在路好了,眯着眼就可以在路上走了。

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在彭伟村庄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搞出来的。

彭绍雄告诉记者,这个村在成立村民理事会前,村里经济十分困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后进村。

今年2月成立村民理事会时,理事们就带头将自家地基让出来,并且挨家挨户上门劝说,使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很快达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认识。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全村搞项目促经济,开展公共设施建设。首先铺好路,修好百年古井,理事长彭绍雄跟合伙人一起捐资3万元安装路灯,还引进自来水、修好村庄公共祠堂、建设体育健身广场等,使彭伟村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2月,彭伟村庄铺水泥路时,理事会要求每户把需要的碎石头挑到自家门口。有的住得远的人家,就不愿意。理事长彭绍雄带着理事们反复上门做工作,终于说通了那几户人家。

心气儿顺了,以前多次做不通的工作,现在有了理事会率先垂范,开展顺应民心的改革,一个个“堵”在村民心中的结便都会解开了。

“建立了村民理事会的村子,群众的精神面貌变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宽了,生活环境好了,文化生活多了,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成了茗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村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彭绍雄对记者说。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 刘娟 文/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