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大学生到我市金湖街办马叫社区支教 点亮留守儿童暑期时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8月2日,张雪琪和其他三位老师正带领着20多名孩子齐声唱着《送别》。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刚融入孩子们,马上就要分开,张雪琪她们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走近孩子们   融入暑期“大家庭”

早上5、6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武昌理工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张雪琪独自一人漫步在学校内,学院门口招聘支教队员的海报吸引住了她的目光。看到这,她的心一阵怦然心动,暗暗的在心底下定决心要去参加,锻炼自己,丰富暑期生活。

经过报名、选拔、面试,张雪琪(荆门人)和司琪(江苏泰州人)、王梦涵(荆门人)、周李卓(孝感人)四名同学被随机分配到了大冶市金湖街办马叫社区。他们的新身份是马叫社区40多名留守儿童的支教老师。

7月4日的清晨,四人在金湖街办团委书记王正军的带领下,从学校一同来到了马叫社区居委会,他们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生活也正式开始了。

刚开始,张雪琪发现,孩子们没有她们开始想象的那么好带,有的孩子怕生人、有的孩子不爱说话……通过时间的打磨,张雪琪发现,只有与孩子们多交流,多跟他们呆着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多与他们互动交流,他们才会把你当成亲人,愿意与你接近。

慢慢地,张雪琪和其他三位支教老师逐渐地融入了这个暑期“大家庭”。课堂上,她们和孩子们是师生,课后,她们和孩子们是哥哥姐姐,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成长,与他们做游戏,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可爱的动作,一声声亲切的老师,张雪琪他们心里都暖融融的。

耐心教学   传递知识与温暖

四位支教生教授的课程主要涉及传统文化、科技常识、音乐舞蹈等。张雪琪和4位同学周密配合,他们周一到周五白天一般上5个小时的课程。

某一天第一节课是手工课,张雪琪和其他三位老师一起很耐心的教孩子们折爱心剪纸,让他们折好回家后送给爸爸妈妈或者自己想送给的人。

不知不觉,放学的钟声如期而至,一个偶然的瞬间,张雪琪看到一个小男孩腼腆的将折好的花送给了来接自己回家的爸爸,很害羞的说道:爸爸,送给你。只见孩子爸爸愣了一下,接上了宝宝送的花,牵着孩子的小手下楼,在下楼梯的时候,爸爸又认真看了看自己手中的花,嘴角微微上扬,会心地笑了......

看到这一幕,张雪琪心里甜滋滋的,因为她从中看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的赞许,也看到了自己的付出和劳动是值得的。她再一次默默道:自己的辛勤劳动是正确的,既锻炼了自己,丰富了暑期生活,又教育培养了祖国的花朵。她暗自下定决心,以后还要继续支教,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乐于奉献    丰富留守儿童暑期生活

张雪琪坦言,支教生活丰富,但也相对艰苦。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和小伙伴们要步行十分钟到金湖街办的食堂吃工作餐。到了晚上,还得写支教日记和总结材料。弄完后,他们就在社区两间临时的房间打地铺睡觉。社区干部心疼这些学生,给他们安装了空调,并提供一些生活用品,也在努力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支教环境。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是让张雪琪她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在他们的世界里什么都很简单善良,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喜欢你信任你。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应该被好好关爱。”而对于张雪琪她们来说,她们会继续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只要有需要,她们以后还会参加这样的支教活动,帮助更多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社区副书记石强说,马叫社区是我市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社区,相比较于中心城区的孩子,这批留在社区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暑期生活相对单调封闭,需要一个让他们交流学习和拓展视野的平台。“4位大学生来到马叫社区后,与人为善,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任劳任怨,为留守儿童带去了精心准备的暑期课程,拓展留守儿童的视野,感谢他们的付出。”

背景:今年,武昌理工学院164名大学生分成9个团队,奔赴贵州、山东、湖北等地开展爱心支教活动。武昌理工学院大手牵小手“春蕾•关爱留守儿童”暑期支教队,有31名学生来到大冶金湖街办和金牛等多个偏远地区,为大冶的留守儿童开设爱心课堂。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石教炼 通讯员 柯梁才 余盛才   文/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