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大冶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机制转型为动力,全面带动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城市转型基本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开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机制“五位一体”的全面转型。
资源枯竭 带来转型思考
多年的高强度开采,让主要矿产资源逐步枯竭,给大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导产业衰退,增长后劲乏力;失业贫困人口增多,保障压力加大;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
“开奔驰、宝马,住别墅,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了清洁的空气,吃不上安全的食品,那叫什么幸福生活?兜里再有钱又有什么用?”
诘问摆在面前。大冶的未来在哪?大冶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历史车轮,来到了2007年。
这年深秋,大冶市领导倍感振奋。因为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他们读到了大冶人满怀期待的14个字——“帮助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7年12月21日,大冶市即在网上查到了于3日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当天,大冶市政府立即启动申报到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成功入围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名单”。
未雨绸缪,赢得发展先机。2006年,大冶经济转型正式起步。6月,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黄金湖召开封闭会议,强调“要清醒看到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和隐忧,一旦资源枯竭,则一损俱损、百业萧条”,经济转型是大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政一方的责任感,未雨绸缪的科学决策,为大冶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空间。
规划先行 引领转型思路
思想决定思路,规划体现高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对大冶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标志着大冶的转型由封闭式转型走向开门转型,由自发式转型走向国家支持的转型,由单纯的经济转型走向城市整体转型跨越式发展阶段。
为此,大冶于2006年提出“经济转型、开放接轨、文化提升、环境创新”四大战略,开始依靠自身努力,自发的进行经济转型探索。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国发[2007]38号文《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见》后,在省委、省政府和黄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争取,进入了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之列。大冶市委、市政府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后,确定了“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机制转型为动力,全面带动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城市转型基本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开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机制“五位一体”的全面转型。
同时,我市在推进经济转型中,坚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产业链延伸加工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彻底打破了“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
十年历程 “大冶速度”步履铿锵
在十年全面转型发展探索中,大冶以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抓手、招商引资为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向多元化、集群化、高端化迈进,创造了惊人的“大冶速度”, 步步铿锵有力,为实现大冶“十三五”期间的“三大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年间,大冶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安居建设、教育发展振兴、医疗卫生提升、文化发展繁荣、扶贫解困行动等民生工程,大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十年来,大冶紧抓生态环境这一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开展了“四治”工程和“五边三化”综合整治,加快山清水秀、路畅城洁、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大冶”建设进程;推行节能环保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创新生态环境预防、治理和建设工作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在十年转型发展中,大冶经济高速成长,改变了“一矿独大”的旧模式,形成了“多点支撑”的新格局。大冶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立市”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华丽转身的大冶市先后获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湖北经济首强县市、湖北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标兵城市。千年铜都因此焕发新颜,转型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石教炼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