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但超 通讯员 石遵柏)“终于不用隔着电话说‘老家房子是我的’了,这下踏实了!”9月24日,在茗山乡彭晚村,82岁的许婆婆摩挲着刚领到的房产证,眼角泛着笑意。这个秋天,她不仅拿回了老房的“身份”,更圆了多年的“归乡落户”心愿。这背后,离不开茗山乡党群服务中心“靠前服务+联动协作+全程跟进”的暖心接力。
许婆婆的老房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因从未办理产权登记且户口迁出本村,办证成了多年心病。8月27日,许婆婆揣着皱巴巴的旧材料走进茗山乡党群服务中心,资规窗口工作人员余小云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梳理难点:非本村户籍、无权属证明、首次登记需15天公告……她当场列出所需材料清单,主动对接村委会核实房屋历史沿革,协助完善权属证明,全程跟进流程。
9月17日,公告刚期满,余小云第一时间审核制证并通知老人领取。攥着红澄澄的房产证,许婆婆连说“没想到这么快”。
办完房产证,许婆婆又念叨起“叶落归根”的心愿——想要将户口从黄石迁回原籍。
“早年迁出时手续简单,现在系统里查不到原始材料,迁移卡壳了。”9月18日,许婆婆再次来到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户籍员汪金梅没有推诿,翻档案、核轨迹、问线索,跟着老人回忆半个世纪前的落户地址:“当年住在茗山中学附近,孩子上学……”顺着模糊记忆,汪金梅在茗山中学档案室找到关键线索——许婆婆子女当年的学籍表,上面清晰登记了家庭住址。凭借这份“时光凭证”,户口迁移手续顺利办结。
“从跑材料到等公告,工作人员比我还上心,一趟没多跑。”提及这段经历,许婆婆难掩激动。如今,她的户口已迁回彭晚村,房产证攥在手里,老屋的大门也挂上了新锁。
茗山乡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一企一策”“一人一档”破题历史遗留问题,用“绿色通道”守护特殊群体权益,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
一审:陈 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