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柏蔷薇 郑甜甜 李尚书 但超 冯鑫 程长珠 乔绮曼 张蕾)一趟向东的跟班学习,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日前,大冶市第二批10名赴江苏江阴跟班学习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国有企业干部满载而归。他们深入中国县域经济标杆的肌体内部,进行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跟班学习。归来后,澎湃的发展激情与沉甸甸的发展之问交织在他们心中:江阴之行,我们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又将如何实干?近日,记者对这批归来的干部进行了专访。
思想破冰 以“新视野”重塑发展逻辑
学习归来,最深刻的变革始于思想。江阴之行,首先是一次对传统发展理念的冲击和刷新。
“赴江阴学习,我深受感触,当地数十年坚守主业的战略定力、市场化的招商机制和‘用户思维’的营商环境,让我深刻反思,招商服务不能只停留在‘能办’,更要追求‘好办、易办’。”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柯珍明介绍,在拜访一家氢能企业时,企业负责人直言“看重的不是一地优惠,而是完整的产业生态”。这句话点醒了他:招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共建。

带着这份思考回到大冶后,市招商服务中心迅速行动、调整思路,聚焦氢能制储加运、新材料应用等关键环节,“像拼图一样精准对接产业链”。柯珍明表示,通过“以商引商”,与上游材料企业建立联系,从“广撒网招商”向“精准化选商”转变,建立“一链一策”机制重点跟踪2至3个产业链项目,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并组建项目全周期服务专班,让企业“留得下、发展好”,切实为大冶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华鹏程则试图从更宏大的视角解读“江阴密码”。一个月来,他坚持学习、调研、思考一体推进,全面系统深入了解江阴。他将江阴的成功之道提炼为“四化”:国际化视野、市场化思维、前瞻化布局、系统化推进。“江阴的干部和企业家,视野从不局限在国内,习惯在全球坐标系中谋划发展,眼界更宽、机会更多、出路更广。”华鹏程感慨道,以理念之新带动思路之变,才是转型升级最需要的内核动力。

据介绍,江阴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抓工作,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干成事、干好事,机制更活、动力更强。对人工智能等机遇风口嗅觉灵敏、意识超前、动作很快,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同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抓,紧紧围绕产业抓科技招商、引高校落户,实现科技人才资金项目系统落地。
这种视野的转变,也体现在对城乡关系的重新理解上。保安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闵远展对江阴周庄镇的村集体经济印象深刻。“周庄镇年收入1.2亿元,最弱的村也有880万元,强大的集体经济反哺民生,形成了良性循环。”闵远展认识到,乡村振兴,村集体不是“薄弱环节”,而是强大的“发展引擎”。
如何培育内在的“发展引擎”?闵远展表示,保安镇将聚焦三件事寻求突破:一是围绕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等五大方向推动工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二是优化企业服务,盘活园区闲置厂房,推广“先租后建”降低企业投资压力。积极争取金融政策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推动城乡融合,依托全域国土整治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按三类定位打造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带,实现村田融合、错位发展。依托沼山4A景区发展实景演艺、民宿康养等农文旅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保安。
产业突围 以“硬举措”锻造镇域实力
思想的破冰,最终要落实到产业的突围上。如何将江阴经验与大冶实际,特别是各镇域特色相结合,是多位乡镇干部思考的核心问题。
“对标新桥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8万元的人均GDP,茗山乡需打破‘小富即安’思维,整治低效用地,腾退闲置资源引项目,以‘拼、冲、闯’劲头追赶。”茗山乡党委副书记焦龙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站在新桥镇的产业园区里,他感受到的是“腾笼换鸟”的魄力——通过工改腾出300余亩土地,拆除低效厂房2.68万平方米,引入京东奥莱等高端项目。“我们的‘工改’停留在政策层面,但他们已用市场手段激活土地活力。”焦龙春坦言。

“海澜集团用5G+AI技术3600秒定制西装,阳光集团研发投入占比超5%,这启示我们必须打通‘科技—产业’链条。”“科创+资本”的力量同样让他深受启发。他计划将推动“科创人才招引”行动,联合高校搭建技术转化平台,推动茗山境内的食用菌、茶叶等产业与高校合作,把“种植经”变成“科技经”,并复制“文化+IP”模式,依托特色乡村资源,串起“古村游+采摘乐+红色教育”线路,让茗山的“村BA”“多彩果蔬”元素成为新名片。
金山店镇党委副书记徐洲勋从江阴青阳镇的“工改”中学到了集约发展的智慧。通过“工改”,改造低效工业园区、淘汰落后产能,从而集约利用土地、优化资源配置,为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腾出新空间。

“我们将借助交通优势,主动全面融入大冶湖高新区、临空经济区,承接溢出效应。”徐洲勋介绍,金山店镇正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环保材料产业园建设,将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注重生态与工业协调发展,根据镇域内三个片区的特点,在发展中保留各自产业定位,避免“千镇一面”、同质化竞争,增强区域产业韧性,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同时,通过政府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一企一策”帮扶企业,例如提供技改扶持、土地集约利用等政策,助力中小企业成长。
刘仁八镇党委副书记程琪则强调“系统谋势”。“学习月城镇狠抓‘双招双引’的精神,我镇将高位推动招商引资,围绕鞋服商贸、特色农业等开展产业链招商。”她表示,同时要盘活存量资源,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以地域特色推动品牌塑造,焕发城乡融合活力。借鉴月城镇打造特色产业和文化品牌的经验,刘仁八镇将依托“红色、绿色”资源,联动打造红色教育和旅游精品路线,大力发展多元特色种植与乡村旅游,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
筑基未来 以“软环境”凝聚发展合力
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青年和基层治理等“软环境”的竞争。如何营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成为干部们的共识。
“青年工作不是‘单向付出’,而是‘青年成长’与‘城市进步’的双向成就。”共青团大冶市委书记许超群深受江阴“三融”青年发展生态的启发。“三融”,一是融于产业布局,让青年“有事干”;二是融于城市更新,让青年“有处去”;三是融于治理创新,让青年“有担当”。例如,江阴将团青工作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打造“青匠工坊”,培育青年技术骨干;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嵌入“青年之家”,在科创园区配套“青咖驿站”,构建起“15分钟青年服务圈”;实施“社区青年干事”项目,推动万名青年志愿者下沉社区服务基层。

对标先进,借石琢玉。许超群提出一系列美好设想:要推动青年与产业“双向奔赴”,聚焦大冶“3+2+x”产业集群,加大力度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推动青年与城市“共生共荣”,以“青年友好型县域”建设为抓手,紧盯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公寓等青年友好场所建设,打造能承载青年事业梦想与生活理想的硬核环境;推动青年与社会“同频共振”,深化“青科突击队”“青年文明号”等品牌建设,增强青年在服务社会中的责任感,让青年成为大冶“聚力建支点、冲刺千亿市”的生力军。
对于湖北光谷东控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邓玉洁而言,人才是国企转型的核心竞争力。邓玉洁表示,新国联“选得准、育得优、用得好、留得住”全链条人才管理体系,为破解自身人才瓶颈、助推转型提供了范本。湖北光谷东控股集团将立足转型实际,以精准选才、梯次育才、价值挂钩薪酬、实绩导向考核,打造适配氢能等业务的人才队伍,为集团从“资产规模千亿”向“资本价值千亿”转型筑基。
在江阴市云亭街道一个月的“沉浸式”取经经历,为东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柯俊带来了诸多关于基层治理的好经验。云亭街道给柯俊的第一印象,是城乡接合部特有的活力与复杂交织的场景。柯俊回忆道:“拆迁引发的利益调整、群众多元的信访诉求、伴随发展而来的热点事件,可谓‘三多’难题突出。”
然而,在这里,柯俊看到了“干部下沉”的真实效能。“街道干部并非一人‘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同作战”,柯俊解释道,“一个问题他们会整合行政、法律、社会及技术等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的合力。”

“他们的治理模式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响应’投诉,转向了对社情民意的‘主动预见’和精准研判。”在“数字赋能”的支撑下,云亭街道也打开了治理的新路径。柯俊表示,对标先进,东风路街道将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力量整合,参照云亭“定人定责定格”模式,优化下沉网格机制,明确责任清单,完善双向考核,确保党员干部真正沉下去、办实事、解难题。加速数字化升级,推动数据整合与流程再造,探索引入AI识别、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力争在风险预警、违建管控、民生服务等领域实现突破。构建全民参与的共治生态,打造“积分激励+阵地服务”模式,激励群众上报安全隐患、参与治理,服务并引导新就业群体成为“兼职网格员”,壮大基层治理队伍。
对殷祖镇党委副书记李南而言,在江阴市长泾镇跟班学习的一月,所见所闻让他深受触动,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处处见先进、事事有章法”:党建引领不悬空,“跨村联建”“企村合建”打破资源壁垒,“1+10+N”党员联户机制让服务直抵群众;科技赋能不流于形式,智能农机、数字化治理让农业告别“靠天吃饭”;文旅融合不做表面文章,红色资源与田园风光联动,以“乡愁”带动群众增收。

李南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党建、产业、治理的系统协同。对照经验,殷祖镇要学习长泾镇“党建聚合力”的打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治理网格上,让组织力量下沉到群众急需处;以科技赋能破瓶颈,推动智能技术落地车间、服务一线,激发殷祖古建产业新活力;以文旅融合促发展,结合殷祖白茶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和国家级产业强镇,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发展红利。
江阴归来,方向更明,干劲更足。这场学习,不仅是经验的汲取,更是行动的号角。从思想破冰到产业突围,再到环境筑基,大冶的干部们正将震撼与思考转化为清晰的“施工图”。他山之石,已激起层层涟漪;知行合一,方能谱写新篇。大冶,正以归零的心态和赶考的状态,在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一审:张 敏
二审:范先浩
三审:吴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