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个孩子确实不错” 4名准大学生自办爱心学堂 关爱留守儿童

20日下午,灵乡镇大畈村新屋厂庄的文化礼堂里,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宽敞明亮的礼堂里,20余名留守儿童围坐在十余张方桌上,有的正在埋头写暑假作业,有的则在认真聆听讲课。原来,这是新屋厂庄4名准大学生自办的学堂,免费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进行暑期补习。

 办爱心学堂 准大学生“授课”留守儿童

下午4点半,孩子们散学了,记者踏进文化礼堂,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务实守信 崇学向善”八个大字以及下方的吴氏族训。礼堂中央摆放着十余张方桌,孩子们的暑假作业、课本随意摊放着,另一面的墙上还贴有两张课表,俨然一个小学堂。

学堂的开设者,是村里的4名准大学生:张吉强、张文军、吴丽蒙、吴晓蒙。其中吴丽蒙、吴晓蒙还是一对龙凤胎。他们今年都是18岁,刚从大冶一中毕业,即将走进大学校门。

大畈村新屋厂庄村民理事会会长吴远盛告诉记者,开设学堂,是这几个准大学生主动提出来的。

“一方面能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安全度过暑假,另一方面也能锻炼自己。”吴晓蒙说,开设学堂也是受自己大姐的启发。原来,他的大姐以前在暑假也为村里的孩子辅导上课。今年,他和自己的双胞胎姐姐吴丽蒙也毕业了,于是他想到利用暑假时间为村里的留守儿童上课辅导。

他的想法得到了母亲柯爱珍的支持,同村同学张吉强、张文军表示也愿意加入进来。6月底,他们到附近湾子里有学生的村民家中,一家一户上门询问、征求意见,22名留守儿童成为了这个学堂的学生。

考虑到暑期天气炎热,留守儿童脱离管束,吴远盛对4人的举动也十分支持,于是将湾子里的文化礼堂腾出来,方桌、板凳就地成了孩子们的课桌、椅子。7月8日,爱心学堂正式开班。

成暑期乐园 免费补习“结合”户外活动

4人开设爱心学堂,不仅是说说而已。

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每周还有三节体育课。由于22名留守儿童中,初中生比较多,4人根据初中课程设置了语数外以及物理、化学五门主要课程,两个人负责带初一学生,另外两人则各自带初二、初三以及辅导小学生。

“有的学生基础好一点,我们就为他们上高一级的课;基础差一点,我们就着重打牢基础。”吴晓蒙说,每天他们还会空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们自行做暑假作业。

体育课,他们便会和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

文化礼堂里宽敞明亮,墙上的电风扇呼呼吹着凉风,即便外面热浪滚滚,礼堂内也很凉爽。“我中午一般1点就过来了,在这里睡个午觉,2点正好上课,一点也不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因礼堂内凉爽,且在大畈村的位置居中,来去方便,所以大家都是在礼堂内睡午觉。

在灵乡中学读初二的毛佳,是一名留守儿童,以前放暑假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有4名“老师”陪伴,既排解了孤独,又帮她解决了学习上的难题。

有了爱心学堂,学生们的暑期安全得到了保障,还能学到更多知识,村民们对这4个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老师”大加赞赏,“小小年纪有这样的爱心,这四个孩子确实不错。”

为回报社会 爱心学堂“相约”来年再见

吴晓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言谈举止十分有礼貌,通过简短交流,记者能感受到他对这件事的认真与热忱。“我们4个人同年出生,一起念书,也都曾是留守儿童,都能体会那种没有大人陪伴,只能困守乡村的孤独和苦闷。希望我们的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能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带去一丝色彩吧。”

“他们4个人的学习成绩好,但家庭条件都不好,以前也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吴远盛介绍,张吉强、张文军的父母都在外打工,而吴丽蒙和吴晓蒙家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

吴晓蒙和吴丽蒙是双胞胎姐弟,大姐在湖北理工上大学,如今在黄石中心医院实习。3年前,吴晓蒙的父亲患肝癌去世,家庭重担落在母亲柯爱珍肩上。当时,姐弟俩考上了大冶一中。

为了供3个孩子读书,柯爱珍一边在大冶一家餐馆打工,一边陪伴姐弟俩。

柯爱珍说,丈夫去世前治病4年,家里基本掏空,还欠下不少债务。村民自发帮助她,接济她,村里有什么帮扶政策,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她。

“如果不是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还有村里的帮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柯爱珍说,两个孩子高考结束,利用暑假帮助村里的孩子,也算是回报村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面对即将入学的姐弟俩,柯爱珍发起了愁。但她说,即使再困难,她也要供孩子们上大学,让他们不要有后顾之忧。

“希望以后村里的毕业生都能加入进来,将爱心课堂持续办下去。”张吉强说,只要有时间,即使在大学期间,他们只要有空,暑假会回村里,坚持办爱心课堂。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爱心学堂将会持续到8月10日。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周雨婷 文 通讯员 张友江 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